陳智思|與俄羅斯的文化交流

在這個泛政治化的年代,連選擇在那一間食肆吃飯都可能會被塗上政治色彩,於是「俄羅斯」可能是敏感詞。但喜愛文化藝術的人士會相信:文化藝術超越政治,不應被政治化。在這個基礎上,讓我們探討香港和俄羅斯的文化藝術交流。畢竟俄羅斯的文學和藝術,曾風靡世界,今天仍然很受歡迎。多年來,總會聽說有人為了讀懂《戰爭與和平》的原著而專修俄文;有人為了「原汁原味原地」欣賞由柴可夫斯基作曲、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天鵝湖》而遠赴莫斯科。一本書、一首樂章、一齣舞蹈能有如此國際影響力,這是文化藝術的魅力。此非俄羅斯獨有,全世界包括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今年是中俄文化年,香港作為中國最對外開放的城市,以及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值得思考我們和俄羅斯的文化交流。
「藝術不應被政治化」並不表示我們要迴避文化藝術的政治性,反而要深刻理解文化藝術的政治性。有了理解,才能懂得如何避免將文化藝術政治化。在這泛政治化的年代,文化藝術的額外意義,就是啟發我們探索政治之外人類文明互鑒的無限可能。
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本月初在俄羅斯簽署的聯合聲明,其中就包涵文化藝術的條款:「繼續高水平舉辦中俄文化年框架下活動,深化雙方在文藝演出、互辦展覽、圖書館、藝術教育和創意產業等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支持舉辦圖書館論壇、文化節、莫斯科歡樂春節、以及中俄文化大集等活動……持續推進電影領域合作,推廣擴大電影聯合製作,推動中俄電影工作者和機構建立直接聯繫並深化合作。」
上述聯合聲明反映的是兩國領導人層級的國策,背後固然有地緣戰略與外交考量。然而,這樣的政治框架不等同文化內容的政治化。相反,它為民間、學術界、藝術界提供了政策窗口和資源支持。從文藝演出到互辦展覽、由音樂大賽到推動電影聯合製作,這一切交流互動,都會為本港文化藝術界帶來莫大機遇。
香港以一國兩制的優勢,和融會中外的文化底蘊,在與俄羅斯的文化藝術交流中發揮作用,並非因為要緊貼國家政策,而是因為推動與俄羅斯的文化藝術交流,是有利於香港發展成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利於提升香港的多元文明、有利於豐富人類的藝術生活。
文化交流不是選邊站隊的戰鬥
有人會問:推動與俄羅斯文化交流會否被視為在「合理化」一個戰爭國家的文化?這樣的質疑正暴露出泛政治化的傾向。文化不等於政權。我們能否譴責戰爭、但同時欣賞俄羅斯的芭蕾舞?這正是我們對文化判斷力的考驗。文化交流從來就是一場心靈的互動互鑒,教我們如何面對矛盾、包容多元,而不是選邊站隊的戰鬥。
香港既然渴望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就應當展示出一份匹配的文化素養。我們可以不認同俄羅斯政府的某些政策,但應該尊重俄羅斯積累的文化藝術傳統。正如畢加索公開宣揚自己是共產黨員,並積極支持法國共產黨的活動,但不影響反共人士對他藝術的熱愛。我們欣賞李白的詩,不等於我們支持唐玄宗的奢華腐敗,因為藝術不屬於政權,她屬於人類的心靈深處。
香港要成為文化之都,不能只是辦西方文化節、看荷里活電影、聽西方交響樂,而是要敢於接觸那些複雜的文化脈絡,尤其是那些因歷史或政治原因而被忽略的文化體系。今天的俄羅斯文化就是這樣一種「不正確」但極具創意動力的存在。她有其值得學習、值得再認識的面向。今天我們若能超越政治立場的劃界,在藝術的光芒下重新凝視俄羅斯,不僅是一種文明的寬容,也是一種文化自信。
打破官方形式主義 跳出西方核心模式
文化交流會令世界變得更美好,讓我們更接近理解與尊重。如果在文化領域我們都不能多元共融,我們怎能奢談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多元共融?與俄羅斯的文化藝術交流,正如與伊斯蘭的文化藝術交流、與印度的文化藝術交流一樣,應是一條真正連接心靈的道路。而香港,就該是照亮這條道路上的閃耀星光。
文化交流能否產生長遠意義,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打破「官方活動」的形式主義,超越「任務型」的活動安排,真正深入城市社區、學術場域、和青年群體。文化交流不只是展示彼此,而是要產生碰撞與啟發。例如,邀請俄羅斯青年導演參與香港獨立電影節,安排中俄大學生共同策劃文藝展覽,這些才是真正「活起來」的文化交流。
香港要實現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理想,就必須跳出過去以西方為核心的文化消費模式,擁抱更廣闊的文明視野與多極文化系統。俄羅斯無疑是一塊需要重新認識的文化板塊。倘若我們能夠擺脫狹隘的意識形態,以開放而成熟的心態推動中俄文化交流,那麼香港的文化地位將不只是中華文化的弘揚者,而是真正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促進者、世界文化藝術共融互鑒的推動者。
作者陳智思是團結香港基金主席。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