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社區前線支援服務需理順

來稿作者:鍾誠祥
早前牛頭角樂華北邨發生稚女伴母屍多日的慘劇,反映社區內的鄰里支援仍然有相當大的完善空間。不過,不少輿論都把焦點轉到政府當局的照顧者政策或者設立高危住戶資料庫之上。但是其實這次事件反映的,是香港的鄰舍關係和最前線的社區支援並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首先,事件完全不涉及照顧者政策。雖然事件中的死者乃家庭的照顧者,但事件的性質純屬病母病發失救,稚女被迫獨留在家的情況。無論怎樣的照顧者政策,也不可能避免此等意外發生。整件事情反映的問題,並不是社會對照顧者的支援不足,而是稚女在家庭出現突發變故時,能否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適當的支援。
談到對稚女的即時支援,有人當然會想到是否應該建立一個社區內高危住戶的資料庫,讓不同的社區服務提供者根據有關資料庫,提供針對性的服務,甚至主動出擊探訪這些住戶,瞭解他們的需要,進而進行服務配對。誠然,這個想法並無不妥,但是這只是一個比較間接的支援,政策。試想想,即使今次出事的家庭已被納入高危住戶之列,稚女是否可以更早獲得支援?相信這仍是一個大問號。
事實上,這次事件反映的,是有需要的住戶是否能夠在有需要時獲得即時的支援。因此,所謂「高危住戶」需要的,是類似「平安鐘」的即時求助系統。而這個服務絕對可以建基於高危住戶資料庫之上。舉例而言,獲界定為「高危」的住戶,可以用優惠價格,甚至免費享用類似「平安鐘」的服務,只需家中一個按鈕,便能接通緊急支援熱線,由熱線中心的工作人員因應情況提供不同的支援如聯絡社工或報警等。
當然要建立這個高危住戶資料庫,各地區的關愛隊的參與絕對是不可或缺。因為地區關愛隊會經常走訪社區內的不同住戶,他們絕對有能力篩選高危住戶納入資料庫之中。政府當局可以透過與社福界的專家合作,製訂簡單準則以辨識高危住戶,如住戶唯一的照顧者屬長期病患者、雙方均年逾75歲的雙老家庭,又或已屆長者年齡但需照顧父母的住戶等。只要建立了清晰的辨識條件和原則,關愛隊內的義工也可以順利地辨別社區內的高危住戶。
當然,政府當局也可以把有關準則向公眾發放,呼籲公眾向政府當局通報合適的高危住戶。公共事業、物業管理公司、地區內的社會服務單位以及學校等都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高危住戶,這些企業或機構絕對能夠幫忙提供資料,完善整個資料庫。只有一個資料比較完整的資料庫,地區上的服務單位才有更多數據去規劃適當的服務,以便更快和更好地支援有需要的家庭。
當然,今次事件反映的最重要一點,是我們的鄰舍關係是非常重要,無可取代的。事情被揭發是因為有鄰居發現稚女哭喊,尋求保安員協助才發現的。試想想如果鄰居沒有理會孩子的哭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誠然,香港社區內的鄰里關係比起上世紀的確是冷淡了不少,地區人士、區議員和政府實在需要花更多精力培養香港市民的鄰里守望精神,而關愛隊在這工作上更實在是責無旁貸。坦白說,成立關愛隊的初衷,建立鄰舍關係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次令人心酸的社會悲劇,揭示了香港的前線社區支援工作和鄰里關係需要向甚麼方向發展,還望各界能汲取經驗,理順社區內的支援系統,讓不同持份者,包括街坊鄰里、服務單位、關愛隊、區議員及政府當局好好協作,確保有需要住戶能在最短時間獲得最適切的支援。
作者筆名鍾誠祥,曾從事社區服務和政策研究的工作,現從事公共政策顧問工作。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