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美國封鎖?台灣將華為、中芯列出口管制 清單首見內地科企

配合美國封鎖?台灣將華為、中芯列出口管制 清單首見內地科企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雙航母同時現身西太平洋幾天後,台灣在中美貿易談判拉鋸之際,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等中國大陸高端晶片研發企業發布出口禁令。

受訪學者認為,台灣此舉一方面是配合美國,補上對中國大陸尖端晶片管制的缺口;另一方面也透過打壓華為來表達對近期北京對台一系列動作的不滿,兩岸緊張局勢或進一步加劇。

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官網6月14日公布最新「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實體管理名單,華為、中芯國際及其多家子公司被列入名單,包括華為在日本、俄羅斯和德國的子公司。

中芯國際是中國研發能力排名靠前的半導體廠商。(VCG)
中芯國際是中國研發能力排名靠前的半導體廠商。(VCG)

據台媒《中時新聞網》報道,台經濟部國貿署6月15日證實,更新後的名單新增俄羅斯、巴基斯坦、中國大陸等地的601個實體,其中包括華為和中芯國際。台灣廠商若要向受管制實體出口,須事先取得當局核發的許可證。

雖然台灣多年來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光刻機等關鍵晶片製造設備,但此前從未將大陸主要科企或晶片製造商列入實體清單。

2018,長江存儲從荷蘭阿斯麥(ASML)訂購的光刻機運抵武漢天河機場。(網絡圖片)

上述禁令發布前,解放軍兩艘航母上周首次同時現身西太平洋,引發台灣不滿。與此同時,北京與華盛頓在倫敦完成新一輪經貿談判,雙方雖達成貿易框架協議,但在稀土和晶片等關鍵問題上仍相持不下。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分析,北京官方本月12日發布支持台企在中國大陸融資的金融政策,這是台灣官方不願看到的,因此透過打壓大陸科技企業來表達不滿。

此外,包承柯認為,對高科技產品的管控是下一階段中美貿易談判的主要內容,台灣此時發布出口禁令,也顯示出與美國的協作性。

從經濟層面,包承柯說,台積電等台灣尖端半導體企業開始意識到,華為可能很快就會與台灣尖端晶片產生競爭,因而在此時祭出禁令。

華為今年來在高階晶片上取得進展,包括下半年預計可量產據稱可替代NVIDIA H20的昇騰920,以及推出算力超越NVIDIA旗艦產品GB200 NVL72的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集群。

台灣中山大學亞太英語學程助理教授劉奇峰受訪時指出,台灣將華為和中芯國際納入實體清單的討論已持續一段時間,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沈伯洋去年10月就曾在立法院對此提出質詢,當時台灣經濟部回應要進行三個月檢討。

劉奇峰分析,此時發布禁令,一方面是台政府在美國影響下,將對中國大陸晶片出口管制體系「重要的一塊補上」。另外,隨著兩岸緊張局勢升溫,不排除這是台灣對大陸近期動作的回應。

但他同時指出,當前出口管制仍留有一定靈活空間,「審批多久、條件是什麼,這些基本還是開放的」。

分析:台業界已有避險準備

據《彭博社》報道,新頒布的管制措施預計將部分切斷華為與中芯國際獲取台灣關鍵技術、材料與設備的渠道。投資者擔憂,出口禁令會衝擊台灣半導體企業,造成6月16日開市後的台股動盪。

劉奇峰研判,台灣半導體業界對於禁令應該已經有所準備,包括布局供應鏈轉移,做好避險動作。

圖為2025年3月3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會見記者。(Reuters)

在缺少台積電資源的情況下,劉奇峰認為華為除了採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彌補技術短處,也要靠晶片量產技術取得突破。

但業界人士認為,最新舉措預計不會對華為和中芯國際造成重大打擊,因為這兩家公司此前已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的嚴重制約,難以擴大生產規模。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