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提升競爭力不能只靠自由市場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全球競爭力上升兩位至全球第三,為2019年後首次重返三甲。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對於香港政府效率獲評為世界第二感到鼓舞,並指《世界競爭力年報》肯定香港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
重返「世一」的瑞士,在「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和「教育」等次因素高踞全球榜首,報告特別提到其預期壽命高達83.95歲。此外,瑞士的「科學基礎設施」、「生產力及效率」和「金融」等次因素均排名全球第三。至於與瑞士易位的新加坡,優勢體現在「國際貿易」和「技術基礎設施」兩項「世一」,「體制框架」和「商業法規」兩個次因素亦排名全球第二。
「社會框架」成最大憂慮
兩年間由第七位攀上第三的香港,優勢集中在與商業便利度相關的領域,例如「稅務政策」和「商業法規」全球第一,「國際投資」、「金融」等全球第二。這些因為的衡量指標包括低關稅壁壘、不實行保護主義、對外資開放、資本市場自由、政府補貼不扭曲競爭、創立公司程序簡易、勞工法規不妨礙商業活動等,可見香港之所以排名高,基本上可以說是符合自由市場經濟的教科書式定義。
然而,香港的經濟民生、社會結構和創新基礎等明顯為弱項。先不說「價格」全球排第69位,反映生活及營商成本極高,畢竟瑞士和新加坡都不遑多讓。我們的「社會框架」、「就業」、「本土經濟」和「科學基礎設施」都排在二十開外,被瑞士和新加坡大幅拋離。「社會框架」的衡量指標包括社會凝聚力、堅尼系數、平等機會、性別不平等指數等,直接指向了本港在社會福利和社會凝聚力等的弱項。
IMD——正如西方主流社會——信奉自由市場經濟,是預期之內,香港因而在相關範疇榮登「世一」,也不叫人意外。但即使如此,今份《世界競爭力年報》亦特別強調,社會凝聚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能夠減輕社會分化,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香港與「典範型」的距離
研究團隊訪問全球69個經濟體的企業高管,指出「政治分歧」、「社會不平等」、「經濟機會」、「社會區隔」及「教育與醫療不平等」五大因素導致社會分化。他們的分析認為高效治理是抵禦社會分化的關鍵,並將不同經濟體劃分為「脆弱型」、「風險型」、「韌性型」和「典範型」四種。
「脆弱型」指薄弱的制度無力有效管理社會矛盾,而高度的不平等又反過來進一步削弱制度的有效性,形成惡性循環,例子包括哥倫比亞、南非和巴西;「風險型」指治理能力雖然優秀,能為商業提供穩定性,但潛在的社會緊張局勢會導致政治波動,例如美國和新加坡;「韌性型」指社會凝聚力強大,彌補了制度上的不足,例子是波蘭和斯洛伐克;芬蘭、丹麥、挪威和瑞典等北歐國家作為「典範型」,證明了政府效率與社會公平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競爭優勢。
單從香港在「社會框架」次因素中排名第30位,即可以知道我們在收入不均、社會凝聚力等方面有待改善,並且可能制約了競爭力。正如《世界競爭力年報》視「高效治理」為抵禦社會分化的「盾牌」,香港的效率顯然應該用在推行解決社會問題的政策。借鑒「典範型」北歐國家,我們應該以實質政策改善收入分配,既是降低堅尼系數,更是重建社會信任與凝聚力。
《世界競爭力年報》對香港整體評分和多個領域評分都上升,固然值得特區政府感到鼓舞。惟分析數據和對比可見,香港在發揮自由市場和高效政府的優勢之外,必須將政策重心轉向促進社會公平、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應對人口結構轉變。這既是應有的施政價值觀,也如同報告所說,是提升競爭力、發展經濟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