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歡|人口政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根基

江玉歡|人口政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根基
撰文:江玉歡
出版:更新:

江玉歡專欄

人口政策是決定城市興衰的根基性戰略,其影響橫跨醫療、房屋、教育、退休保障等關鍵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香港正處於人口結構劇變的關鍵時期,面臨低生育率、老齡化及移民流動等多重壓力,亟需設立最高層次的專責架構,進行系統性、前瞻性的長遠規劃。

早在2019年,澳洲已發布人口規劃框架,明確提出四大目標:提升國民生活質量、支持經濟增長、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及增強社區凝聚力。相比之下,本港人口政策欠缺頂層設計,政策偏向被動反應。以勞工短缺為例,當局多倚賴引入外勞或專才等短期措施,卻缺乏長遠藍圖。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相較於澳洲等地以30至50年為視野,統籌生育率、勞工結構及移民比例等多維因素,香港的短板在於過多聚焦於經濟層面,忽視了提升人口生活質量和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性。

人口非以量取勝 核心在於質素躍升

人口政策的核心在於人口質素的躍升,而非以量取勝。著名奧地利人口學家Wolfgang Lutz的研究指出,教育是改善人口動態、驅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引擎,既能調節生育率與死亡率,亦能顯著提升勞動生產率及推動經濟增長。過去30年,本港專上教育比例雖然大幅增長逾三倍至約35%,但仍有約20%的人口未達中學程度,反映提升人口質素仍有很大空間。因此,我們需扭轉思維,從求「量」轉向重「質」。優質人口不只代表高學歷,更在於技能精進與整體質素的全面提升。政府應加大教育與技能培訓投入,特別是加強職業教育,培養適應AI和自動化技術的高質人才,藉此擴大上游產業規模並產生乘數效應,釋放可持續發展動能。

移民政策同樣需要戰略定位與精細規劃,以平衡人口流動與本地社會穩定。新加坡根據經濟需求、社會凝聚力和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將非居民人口比例動態調控在三分之一左右,既緩解勞動力短缺,又避免對本地就業市場及公共服務造成過大壓力。而香港在移民數據上的透明度仍顯不足,特別是在港人移居和移民構成方面。政府應提升數據準確性與透明度,並考慮設定移民比例的合理上限,為科學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據。

提升性別平等是促進生育的重要因素

此外,香港必須重視「低生育危機」。單純依靠經濟激勵或人工授孕等技術支持鼓勵生育遠遠不夠,還需正視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問題。研究顯示,提升性別平等是促進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面臨的晉升障礙、薪酬差距及家庭角色壓力,直接抑制其生育意願。雖然時下本港女性就業參與率與男性相若,但女性擔任高管的比例只得兩成半,薪酬水平亦較男性低約三成。香港可借鑑他國經驗,例如,日本東京都為學齡前兒童提供免費日托服務;瑞典推行強制父親育嬰假,促進男性參與育兒;西班牙規定公司董事會女性占比達40%,增加高層女性代表性;新加坡則容許未婚伴侶輪候新建組屋。這些措施通過法律與政策推動性別平等,香港亦應因地制宜,制定更全面的性別平等政策。

理想的人口政策,應讓公民切實感受到「這是為我們量身訂製的未來藍圖」——新生兒能享有完善的教育與福利,中青年得以安居樂業,長者有尊嚴地頤養天年。在人口發展新形勢下,積極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以質換量、以質增量」,才是塑造香港未來的長遠之道。

作者江玉歡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執業律師。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