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藥物建議委員會改革必須以科學與專業為本

來稿作者:香港年輕藥劑師學會
作為前線醫療人員,我們認為現行藥物建議委員會(DAC)的運作機制已具備嚴謹的專業評估標準,能夠平衡臨床需求與公共資源分配。對於〈推動醫管局藥物建議委員會改革 提升透明度與公眾福祉〉一文中提出的改革建議,我們有以下專業考量:
醫管局藥物建議委員會(DAC)作為香港公立醫療體系中藥物審批的核心機制,多年來一直以嚴謹、科學的態度確保藥物安全性、有效性及成本效益,為市民提供高質素的醫療服務。近期有聲音質疑DAC的透明度及代表性,甚至建議大幅改革其運作模式。然而,現行制度已充分平衡專業判斷與公眾利益,任何倉促改動都可能破壞現有醫療體系的穩定性,甚至影響病人福祉。以下從多角度論證現行制度的合理性,並分析所謂「改革」可能帶來的風險。
現行制度已具備高度專業性與嚴謹性
DAC的成員主要由資深醫護專家、藥劑師及醫療行政人員組成,這些專業人士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藥物評估知識,能夠基於科學證據作出最符合病人利益的決策。委員會的審批過程嚴格遵循國際標準,包括:
科學主導的評估流程
DAC在審批新藥時,會全面審視臨床試驗數據、安全性報告及成本效益分析,確保藥物不僅有效,而且符合香港的醫療需求與資源分配。這種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決策模式,已獲全球多國認可,盲目引入非專業人士(如病人組織或立法會議員)參與決策,反而可能削弱評估的科學性。
成本效益與公共資源的平衡
香港公立醫療體系資源有限,DAC的責任不僅是考慮藥物的療效,還需確保公共資金得以公平運用。現行機制已能有效避免藥廠遊說或政治壓力干預專業判斷,若過度強調「透明度」而公開所有評估細節,反而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爭議,甚至導致資源分配失焦。
增加「透明度」未必提升公信力,反增行政負擔
有建議要求DAC仿效英國NICE或澳洲PBAC,全面公開會議記錄、投票細節及評估報告。然而,這種做法在香港的醫療環境中未必適用,原因如下:
專業判斷不宜公開討論
藥物評估涉及複雜的醫學數據與統計分析,公開所有細節可能導致公眾或媒體斷章取義,甚至引發對專業決策的無理質疑。例如,某些高價藥物可能因成本效益不符而被拒,但病人團體或輿論可能單方面施壓,迫使委員會作出非科學主導的決定。
行政效率與決策速度的權衡
現行DAC的季度會議制度已能高效處理藥物申請,若要求每次會議全程公開、記錄所有成員發言,將大幅增加行政成本,延緩新藥審批進度。對於急需藥物的患者而言,程序「透明化」的代價可能是延誤治療。
引入「病人代表」或政治干預 恐損害專業自主性
有意見認為DAC應納入病人組織代表,以反映患者需求。然而,此舉存在以下問題:
病人利益未必等同整體社會利益
病人組織自然會爭取更多藥物納入名冊,但公立醫療體系需兼顧整體資源分配。例如,罕見病藥物往往價格高昂,若僅因少數患者需求而納入,可能排擠其他更普及的醫療服務。DAC現行的專業評估正能避免這種資源錯配。
政治化風險
若引入立法會議員或社福界代表,藥物審批可能淪為政治角力場。不同黨派或利益團體可能藉機施壓,要求優先處理特定藥物,破壞現有制度的專業中立性。
現行制度已具備足夠制衡 無需過度改革
DAC的運作並非封閉,其決策受多重監管:
醫管局與衞生署的雙重把關
DAC的建議需經醫管局管理層及衞生署核准,確保符合整體醫療政策。此外,香港的藥物註冊制度(由衞生署負責)已獨立於DAC,進一步保障藥物安全。
業界與公眾的間接參與
雖然DAC會議不公開,但醫管局會透過專家諮詢、醫學文獻及國際指引參考各界意見,並非閉門造車。藥廠亦可透過正式渠道提交數據,無需透過「公開辯論」影響決策。
改革可能引發的潛在風險
藥廠遊說與商業利益介入
若DAC過度公開審批過程,藥廠可能加大公關力度,透過媒體或病人團體施壓,迫使委員會接受高價藥物。現行低調運作模式正能減少這類干預。
削弱香港醫療體系的穩定性
DAC的審批標準多年來為醫護人員與患者所信任,若貿然改革,可能動搖公眾對公立醫療的信心,甚至引發不必要的法律挑戰(如司法覆核藥物名冊決定)。
維持現狀 穩中求進
現行DAC制度並非完美,但其專業性、效率及穩定性已為香港醫療體系奠定堅實基礎。與其追求形式上的「透明度」或「多元化」,不如優化現有機制,例如:
加強內部專家培訓,確保評估與時並進;
適度公開摘要報告(如藥物納入/拒絕的簡要理據),平衡專業與公眾知情權;
建立快速通道處理緊急藥物,而非全面改革。
香港的醫療體系正面對人口老化及資源緊絀的挑戰,此時更需穩健的制度保障。DAC的改革必須以科學與專業為本,而非迎合短暫的輿論壓力。
作者是香港年輕藥劑師學會。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