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推動醫管局藥物建議委員會改革 提升透明度與公眾福祉

來稿|推動醫管局藥物建議委員會改革 提升透明度與公眾福祉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張嘉晉

醫管局作為本港公立醫療體系的中流砥柱,承擔著確保市民獲得高質素醫療服務的核心責任。然而,隨著醫療科技迅速發展及市民訴求不斷提升,現行藥物名冊審批機制的透明度及決策公正性備受關注,特別是藥物建議委員會(DAC)的運作經常質疑未能真正體現「以病人為本」的方針。作為前議員助理,綜合業內觀察,提出以下多方面改革建議,望讓醫管局機制更臻完善,確保社會各界都能受惠。

增加決策層多元化與透明度

現時藥物建議委員會以醫院管理局内部員工為主,未能充分體現市民、患者及前線醫護的真實聲音。建議比照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研究院(NICE)及多個發達經濟體的做法,於DAC引入病人組織、基層醫護代表、社會福利界,以至立法會議員,讓決策更具多元性與代表性。患者代表尤其關鍵,因其可直接反映基層及罕見病群組的實際困難,避免政策與患者需求脫節。此外,應定期舉辦公開會議及收集意見,促進社會參與與監督。

目前藥物建議委員會的季度會議結果及評估過程缺乏充分公開,導致藥廠、醫護及患者對相關決策標準和理由感到迷惑,增加不信任和爭議。建議參考英國NICE及澳洲藥物福利諮詢委員會(PBAC)的做法,在醫務衞生局下設立獨立的醫藥科技評估專責機構(例如新成立的「醫學實證與臨床卓越研究所」可協助相關職能)。每項關於新藥納入的評估,須全面公開臨床證據、成本效益分析、決策標準及專家意見摘要,讓業界與公眾皆能有據可查,理解為何特定創新藥物被納入或排除名冊,從而提升審批決策的透明度與公信力。

公開完整藥物評估資料 獨立評審和知情決策機制

此外,應主動公開藥物名冊中每一款藥物的適應症、具體使用條件及其資助類別,確保醫護、患者及公眾明確掌握有關藥物的實際用途和獲取方式,減少資訊不對稱和誤解,讓醫療決策更具透明度及公平性。這類做法現已在中國內地、英國、澳洲及其他先進經濟體普遍實行,進一步印證資訊公開是推動醫療制度現代化與增加公信力的核心舉措。

更重要的是,建議引入「知情決策」(Informed Decision)機制作為新藥納入名冊的核心程序。每次審議新藥時,評估報告與建議應涵蓋下列要素,作為決策參考基礎:

充分公開、詳盡的臨床數據及安全性資料;

來自醫學界、患者、經濟學家等多方角度的綜合成本效益與社會效益分析;

針對特定疾病群體的患者經驗與需求調查;

參照國際標準並結合本地醫療資源情況的整體考量。

這種以數據為本、資訊全面透明的知情決策過程,不僅支持決策者作出平衡公正的判斷,也有助於公眾、業界與患者清楚了解每項決定背後的理據。全面公開評估報告、標準及決策理據,將大大提升醫療政策的公信力與社會信任,推動更公平、負責任的醫藥審批體制。

優化DAC制度與程序 確保專業、公平、可追溯

現有DAC制度在成員遴選、任期、投票及利益申報等方面未見明確規定,難免引起迴避責任或質疑程序公正。建議:

訂立明確遴選、任期及輪換機制,確保不同界別有均衡代表,被選成員應有專業倫理規範;

引入獨立多學科專家(如醫學專家、藥物經濟學家、倫理學者),通過審核科學數據及患者回饋,避免主觀判斷;

全面公開會議過程、個別成員投票紀錄及申報利益狀況,方便社會監察,確保每項決策經得起檢驗。

精簡並優化審批 引入新科技加速藥物可及性

現行藥物審批常見多重重複,延誤新療法引入。建議分工明確,由衛生署負責安全性及註冊,DAC聚焦臨床效益與經濟評估,縮短不必要流程。針對罕見病新藥及創新突破療法,可參考英國NICE「高度專門化技術」(Highly Specialised Technologies, HST)評審制度,設立專責的快速通道(Accelerated Assessment)。

英國NICE的HST評審流程由專責小組以快速和審慎方式進行科學、臨床及成本效益評估。該機制容許較高的成本效益門檻(如每質量調整壽命年/QALY高達100,000英鎊),反映對患者福祉的重視,並強制納入病人、家屬及領域專家意見,確保決策兼具科學與人性。所有評審報告、會議記錄及理據均公開,以提升決策透明度和社會大眾信心。

推動業界、多界別合作 建立溝通新平台

打破現有利益藩籬,需藥劑師辦事處(CPO)、公私營醫療機構、藥廠、患者團體及學術界密切協作。建議定期舉辦多持份者諮詢會,廣泛徵集新藥准入方案、醫療協調及成本攤分建議,共同制定最切合香港實情的方案。鼓勵以實證醫學為本,優先考慮治療成效、患者福祉及財政可持續性,摒棄以單一財務或行政目標主導的短視作風。

讓市民了解藥物評審機制及決策理據,有助建立社會共識、減低誤解。建議醫管局及相關機構定期舉辦公開講座、製作易明資訊手冊、於網上平台更新藥物評審資訊,主動回應公眾查詢,增強政策透明度及認受性。

加強公民教育及資訊普及

改革藥物建議委員會不僅是機制創新,更是香港醫療體系對市民健康權益的莊嚴承諾。唯有透過擴大代表性、公開資訊、優化制度、強化協作及普及知識,才能令決策真正以病人福祉為首,針對不同社群作出公平回應,尤其為罕見病患者和基層市民帶來希望。希望政府積極聆聽各界聲音,勇於實踐扎實改革,攜手建構可持續、公平和高效的香港醫療新時代。

作者張嘉晉是公共事務顧問,曾服務於公營機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