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增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有望,冀當局果斷立法、執法

來稿|增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有望,冀當局果斷立法、執法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吳樂文

筆者是一名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康復者,平日與其他病友的交流中,發現大家每次傾談時最掛心的,都不是病情的進展,而是治療帶來的沉重財政負擔。以我個人為例,我自2022年12月確診以來,為治療花費的金額已超過300萬元,幸好我有不錯的私人醫療保險,有效分擔了醫療開支,確保我有能力獲得高質量醫療服務。但並不是每個病友也擁有能有效覆蓋開支的保險,而且根本問題是私營醫療收費有欠透明,當局必需認真解決。

2021年至2024年間,消委會就接獲191宗有關私人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的投訴,當中逾四成半與收費相關,常見投訴涉及收費遠超醫生原先提及的預算。私營醫療機構往往不會列出醫生費,也絕少披露醫生定價標準。若未能落實價格透明度,即使是已投保的病人也可能因難以預算開支,擔心過高收費,而不願向私營機構尋求醫療服務,當中有部份會轉而尋求公營醫療服務,令公營醫療負荷百上加斤。

根據醫衛局自願醫保的索賞數據反映,小型醫療程序「十二指腸內窺鏡」平均收費約3萬元,但當中有約10%個案,涉及金額竟達5萬元,約1%更達10萬元以上,即比正常收費高逾兩倍。而且私人醫療機構知道患者有買保險,更往往會「開天殺價」,有不少個案中,醫療機構員工會表明,不用保險支付,會提供7折到8折不等優惠,否則不但沒優惠,反而要多付數千元,非常不合理。

無可否認,從我及病友的切身經歷,私營醫療系統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有效分擔了市民的醫療需要,但倘若未能有效規管收費,只會令私營醫療費用失控,導致索賠額增加及保費飆升,不但威脅到香港醫療系統整體可持續性,甚至令私營醫療服務日漸變成有錢人的專利。

醫衛局已於今年5月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建議立法提高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值得讚賞的是,當中不少地方回應了本人和廣大私營醫療服務用家的訴求。特別是規定私家醫院要在服務前提供費用預算,包括初步診斷、須接受的治療/程序、預計住院時間和病房級別,並列出預算醫院費、醫生費,藥物費、消耗品費用等。

為確保能有效執法,筆者建議醫衛局聯同執法部門設立專責的抽查小隊,以免有醫療機構陽奉陰違。在此衷心希望盧教授可率領醫衛局繼續一步一腳印,與相關持分者果斷行動,安排好立法、執法流程,根治私營醫療服務價格透明度不足的「頑固惡疾」,保護每個求診病患的醫療費用擔憂。

作者吳樂文是肺癌病人關注組召集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