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關鍵人物 4歲童真陽性?拆解港大化驗結果「自相矛盾」之謎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香港疫情「清零」是否有望,關鍵在於一名4歲男童(第11822宗個案)是否真正「陽性」,早前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潘烈文指出,在男童的樣本中完全找不到新冠病毒,質疑會否是「假陽性」;不過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天就稱,在樣本中找到十個位置都有病毒,認為代表是「真陽性」。
同是港大所做的化驗,為何兩者結果大相逕庭?下文將會拆解港大「自相矛盾」之謎。

潘烈文表示,他和袁國勇得出相反的化驗結果,並不代表其中一方才是正確,而是兩者檢測的方式不同,而引致不同結果。(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潘烈文今天(21日)向《香港01》表示,他和袁國勇得出相反的化驗結果,並不代表其中一方才是正確,而是兩者檢測的方式不同,而引致不同結果。他解釋,袁國勇的測試,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出男童的病毒檢測是陰性或陽性,只會利用一小段的病毒基因片段去做測試,例如在二萬多顆基因當中,只化驗當中100顆,可以使用「單重PCR」測試的方式去化驗。

袁國勇指,4歲男童仍屬真陽性個案,其中一個可能是在較早前已感染。(資料圖片/林頌華攝)

相反,潘烈文的測試就是為了做基因排序,即排列出新冠病毒二萬多顆基因的序列,如果只用100顆基因片段,會因太短而難以有效複製,故需要化驗整條病毒基因,使用「多重PCR」的測試方式。不過,多重PCR比起單重PCR的敏感度為低,當病毒量太低濃度時,便可能會檢測不到。他稱自己不反對袁國勇提出的假設,但最終是否屬於「真陽性」,就有待衞生防護中心考慮不同因素後決定。

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解釋多重PCR敏感度較低的原因。 (資料圖片/黃舒慧攝)

而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就指出多重PCR敏感度較低的原因,他解釋,做多重PCR時,會將二萬多顆基因分為96份,再同時「擴增」96份基因,相反單重PCR就只會擴增1份基因,「有96份,試劑都攤薄咗,單重PCR可以集中火力啲」,故多重PCR較難檢測得出病毒。

▼5月15日 確診4歲男童就讀幼稚園▼

+2

蕭傑恒認為,即使驗出病毒陽性,都不代表做到基因排序,但是否完全找不到一條基因序列,就需視乎病毒量有多低。他相信,袁國勇所化驗的樣本,假如做基因排序,或者都能找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基因序列,可能有機會與其他基因序列作比較,了解男童的病毒基因較近似哪種病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