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狂|自大自戀型人格障礙9特徵 腦異於常人童年創傷影響記憶

撰文:劉淑文
出版:更新:

自戀或許是對自己感到滿意且充滿信心,但如果太自信,甚至達至目中無人,不聽別人意見,有可能是患有人格障礙。台灣醫生黃軒於facebook撰文,解釋何為自戀型人格障礙,又指他們的腦結構有5部分與常人有異,所以才造成一連串的偏激性格及行為。

自戀型人格障礙成因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其實多數與強烈的羨慕情緒有關。黃醫生在facebook撰文指,患者可能強烈羨慕某些族群,並渴望成為對方,因而把自己偽裝成該族群,並想像自己被他人以相同的方式羨慕。不過,亦有不少患者因為在童年曾遇到創傷性經歷、甚至被虐,令大腦受損阻礙正常發育。

自戀型人格障礙特徵

▼自戀型人格障礙通常有以下9大特徵,只要出現5項以上,就有自戀性人格障礙傾向的可能。(按圖👇👇👇)

+11

1.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跟能力,像是誇耀自己的成就與才華,在毫無具體作為的情況下,要別人視他們為佼佼者、勝過所有人的卓越成就。

2.專注幻想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外貌或是完美的愛情。

3. 相信自己「特殊又唯一」,只有高知識分子、高階層、達官貴人等其他「特殊的人」才能了解他們。

4. 無論受到多少的讚美,永遠覺得不夠。

5. 強調特權,希望別人主動對自己禮遇、提供優惠,或是自動服從、滿足自己的意願。

6. 跟別人相處時,會不斷佔別人便宜直到「榨取」的地步,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7. 不願意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需求。

8. 常常嫉妒、羨慕別人,但又相信別人正在嫉妒、羨慕自己。

9. 表現出非常自大跟傲慢的態度。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其實多數與強烈的羨慕情緒有關。(Unsplash)

自戀型人格障礙腦結構特殊?

當患者在童年時腦部曾受外傷和受到虐待者(通常是自戀者)的傷害,已被證明實際上會改變大腦中的細胞結構和神經,一些關鍵的大腦區域也會受到影響,這些包括前腦島、前額葉皮層、海馬廻、杏仁核和大腦皮層。這些變化隨著長大成人,繼續活在自戀的狀態中。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到底腦結構有多特殊 ?(按圖👇👇👇)

+20

1. 前腦島 ( Anterior Insula )

常人:認知功能、情緒調節、自我反省、情感能力,以及產生同情心、同理心。

自戀者:永遠無法感受到自我反省、同情心、同理心和情緒調節的正常反應。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自戀者,在左前腦島的大腦皮層部分,有較少的灰白質。

2. 前額葉皮層 ( Pre-frontal Cortex )

常人:前額葉皮層的腹部內側、前扣帶回皮層部分用作控制、調節社會和情感決策、行為抑制、提前計劃、確定行動後果以及區分是非。

自戀者:因以前與頭部創傷有關,左前腦島區域和前額葉皮層的灰質減少,令兩者密切連結減少,導致這類自戀者、反社會者和精神病患者,無法慎密地調節情感上的伏動。

3. 海馬迴 (Hypocampus)

常人:負責學習和記憶發展

自戀者:長期憶起於童年時期的創傷,造成持續壓力,損害海馬迴中的腦細胞,使其體積逐漸縮小,然而杏仁核卻變大

因為自戀者,長期迴避消極的記憶來保護自己,免受負面記憶的創傷,但是具有掌控「挑戰與反應的杏仁核同時就變大。

▼同場加映:見到鬼可能是視覺幻影?會見到什麼? (按圖👇👇👇)

+8

相關文章:農曆7月鬼節|見到鬼是迷信抑病作怪?陰陽眼撞鬼真實個案有得醫

4.杏仁核 (Amygdala)

常人: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和其他區域例如海馬迴和前額葉區域,形成了一個完整恐懼反應(fear response)的神經網絡。

自戀者:與大腦區域共同調節情緒。

腦部fMRI研究發現:杏仁核在內的,許多區域的血氧化活動有不同改變模式,與情緒處理的困難度是一致的。因為杏仁核會記住我們每次痛苦的不適感,這種壓力事件,將觸發攻擊或逃避煩惱,令杏仁核區域的血氧化活躍起來,選擇了自我陶醉或逃避行為。

5.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

常人:大腦皮層是形成大腦的外部神經細胞層,調節情緒。

自戀者:如果大腦皮質控制丘腦至杏仁核途徑的灰質減少,情緒反應也將會失調。而自戀者的大腦皮層異常變薄。研究指,大腦皮層異常變薄程度,和自戀者失去同理心的程度是有關的。

自戀型人格障礙需要大家的關心和支持。(Unsplash)

多關心、支持身邊人

黃醫生續稱,自戀通常帶有貶義,代表誇張、自滿、自負、自我或自私。實際上,自戀並不只是只有代表自我膨脹(inflated ego),它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腦部病變傷害。這解釋了某些自戀的人為何那樣自我感覺良好,其實他們的大腦神經毋因長期受到的傷害,是需要大家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