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動態清零」  不被理解的中國模式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中國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場簡約且充滿中國文化意涵的冬奧會開幕式,北京也由此成為迄今唯一同時承辦夏季與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在冬奧會大幕正式拉開之前,圍繞中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而起的爭論,再次掀起一波高潮。
批評者認為,「動態清零」不僅正在將中國自身置於災難之中,而且還將拖累全球與病毒共存的進度。

比如《紐約時報》1月26日刊佈題為《中國追求「清零」將把國家置於災難之中》的觀點文章,作者於其中寫道「清零政策意味着中國要永遠追逐一個不斷變化的目標。而且他們永遠不會贏。這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造成嚴重的經濟影響,鑑於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也將對我們產生嚴重的影響」。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在同時段發表長文,稱中國是一個「冷酷自私的威權國家」、「自我封鎖的巨型泡泡」。

對內地民眾而言,可能很難理解和接受這樣的批評與妖魔化,因為「人命關天」早已成為內地31省市不需多言的共識,所以即便各地因「動態清零」政策而不可避免地付出巨大代價,普羅大眾依然認為這是必要的,認為現行防疫是正確的。這也是為什麼當美國駐華使館以「中國防疫措施過於嚴格」為由向美國國務院申請撤離時,內地國民會大跌眼鏡、不得其解。就像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言,「中國目前無疑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從最安全的地方撤出,只會極大增加美方人員感染的風險。美方的決策邏輯令人費解,難以自圓其說」。

外界對中國內地防疫政策的妖魔化和費解背後,既有着根深蒂固的「公共安全vs個人自由」此兩種文化與文明的衝突,也體現了對「動態清零」本身的誤解。

事實上,「動態清零」可以說是微縮版的「中國模式」。理解了「動態清零」,也就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思維模式,以及習近平這位政治強人意欲提供給世界的中國方案、中國道路。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大規模核酸檢測成為一種常態。 (Getty Images)

首先,「動態清零」包含着很強的唯物辯證法,這也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共一直信奉的思想武器。唯物辯證告訴我們:實踐的發展是運動的,而非靜止的;是普遍聯繫的,而非單一孤立的;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問題的普遍存在、實踐的客觀需要,推動着社會歷史不斷向前發展。

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或者誤以為「動態清零」就等於「清零」與「零感染」,其實是在用主觀、片面、靜止的思維在看問題,是在以當下現況又或是某一個局部的情況,來試圖理解持續變化的全局。

中國官方曾多次解釋何為「動態清零」以及其與「零感染」的不同。

具體來說,「動態清零」指的是:及時主動發現傳染源;一旦發現病例,快速採取公共衛生和社會的干預措施;主要運用中西醫結合等方法,有效救治患者,防止輕轉重,減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至於「動態清零」與「零感染」的不同,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曾在記者會上這樣解釋,「兩者不是一回事,現在還沒有能力做到不出現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當發現有本土病例出現的時候,快速撲滅疫情。」

所以,「動態清零」並不全然以結果為取向,「清零」也並非絕對——而是當疫情爆發的時候,有意願,有能力,有行動在最大限度達至「清零」目標。即便最後結果不是「清零」,局面依然會是可控而動態穩定的。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兩年有餘,中西的防疫手段和公共衛生理念萌生巨大鴻溝。(Getty)

其次,「動態清零」包含着習近平上台至今治國理政的兩大核心理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

何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疫情防控就是最好的一面鏡子。習近平在疫情爆發之初也表示,「疫情防控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從武漢最初的荒腔走板,到全國一盤棋之後的有效管控,再到南京、內蒙古、西安各地不斷出現的局部爆發,疫情不僅考驗着國家層面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切實考驗着省、市、區縣、街道鄉鎮級別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如果單以結果論,內地在疫情防控方面無疑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迄今為止,當全球疫情死亡人數超過570萬之際,中國作為最早疫情爆發的人口大國,死亡人數不足五千人,過去一年間更是沒有任何一人因病逝世——至於「動態清零」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譬如層層加碼、「一刀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既為那些「在一片喝彩聲中迷失自我」的官員敲響警鐘,也倒逼着各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真正的現代化。

再看「以人民為中心」。在不少英美主流傳媒看來,中共之所以堅持「動態清零」,為的是藉此向外界證明中國制度和治理模式的優越性,以及夯實自身執政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基礎。其實這可以作為「動態清零」的溢出效應,卻並非直接和主要目的。因為在中共看來,堅持「動態清零」就是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也是最直接和自然的選擇。

當「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動態清零」之後,當執政者切實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制度和治理模式的優越性,以及人民對執政黨的滿意度、支持度會自動到來,何來執政合法性、正當性之憂?

2021年7月1日,中共百年慶典在天安門舉行。(新華社)

疫情發生以來,尤其是當中國疫情得以有效防控、世界各國卻因疫情陷入巨大混亂之後,中國共產黨對自身制度與治理模式的自信心也達到空前高度,內地民眾對執政黨的認同與滿意度也達到沸點。中國開始「平視世界」,中共也試圖通過「全過程民主」打破美式民主的霸權與迷思。中共的底氣所在,既受惠於「疫情紅利」,也得益於對「人命關天」這一藴含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堅持。

基於以上兩個方面,「動態清零」雖然將持續受到外界的詬病、質疑乃至猛烈批評,但「動態清零」並非一個拍腦袋的防疫政策,而是包含着中共一貫堅持的唯物辯證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這樣的思維模式與執政理念,不僅不會因為外界的不解和批評而發生動搖,且還會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其有效性,並受到繼續鞏固。

但與此同時,中共亦需要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很長一段時間裏,「動態清零」都很難真正被外界所理解,不是因為意識形態,也不是因為傲慢與偏見,而是因為外界真的「看不懂」。1月27日,當被記者追問「動態清零」與「清零」的區別時,身為香港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笑言自己不是「動態清零」的始作俑者,「如果要對『動態』兩字有一個權威性的解釋,對不起,我並不知道」。林鄭月娥用「始作俑者」一詞可能是為了搞笑,但坦言不知道何為「動態」卻是句大實話。試想一下,如果連香港特首都不知道「動態清零」的意思,又如何指望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在短時間內看得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