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動物成治療大使 社工告訴年青人:不完美也不被遺棄

撰文:吳韻菁
出版:更新:

3年足不出戶的隱青過來人卓軒,由社工帶領及藉着學習照顧動物,逐漸重新展開新生活。
卓軒參加的「重拾動力-動物治療青年計劃」,由社福機構中華鍚安傳道會慈雲山鍚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舉辦,中心推行動物治療的服務對象除了隱青外,還有老人、年青人、婦女等。中心領養三隻老弱傷殘的貓狗,作為治療大使。
「希望告訴我們的服務對象,即使條件不是最好,亦能被接納包容。」中華鍚安傳道會總幹事伍恩豪Herny道。

右眼失明,左眼只剩幾成視力的貓咪「心心」,似是告訴大家,總有人願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黃寶瑩攝)
殘疾的貓狗被領養的機會微,既然我們有能力,不如就由中心領養。牠們也令我們的服務對象感受到,即使條件不夠好亦能被接納包容。
伍恩豪(中華鍚安傳道會總幹事)
中華鍚安傳道會總幹事伍恩豪(左)指日後將安排卓軒,以過來人身份探望隱青,盼能為隱青帶來動力和希望。(黃寶瑩攝)

殘疾動物的特別使命 

中心推行動物治療已第七年,並與香港動物治療基金會、唐狗會、亞洲動物基金及利民會合作。初期主要招募寵物主人及寵物當義工,後來中心決定領養動物長駐。香港推行動物治療的社福機構不算多,本地未有相關課程,Henry和一眾社工同事便修讀外國網上動物治療課程。課程內容第一項要點是動物福利,利用動物幫助服務對象,也要顧及動物的安全、需要和感受。

「中心的貓狗有殘疾,小狗『發發』甚至曾被遺棄,面上有一道傷疤導致左右臉不對稱,牠們被領養的機會微,既然我們有能力,不如就由中心領養,也令我們的服務對象感受到即使條件不夠好,亦能被接納包容。」Henry指溫馴親人、沒有心理創傷的動物較適合當動物治療大使,不然對動物和服務對象來說也會造成壓力。

患有嚴重眼疾的兩隻貓貓「心心」和「英英」,行動較緩慢穩陣,眼睛看不清,卓軒指照顧牠們也更易上手。「牠們湊近陌生人聞一聞氣息,反而變得不怕生保。知道動物的故事後,覺得牠們被中心接納,自己同樣因為實習計劃而被接納,很幸運。」(詳見另稿

許太笑指自己是個師奶,不太明白社會情事,帶着小狗一同做義工,開了她的眼界。(黃寶瑩攝)

帶寵物做義工 中年媽媽了解新一代困境

心心、英英和發發在社區中心內生活,讓區內街坊多了機會接觸動物。但牠們患有殘疾,不宜外出探訪服務對象,因此中心不時招募動物治療大使。街坊許太和她的小狗「winwin」便是義工之一,活潑精乖的winwin經過考核成為大使,更是老人家、年輕人的開心果。

「本來我跟仔女經常吵架,唔明對方諗咩。帶着winwin到學校做義工,多了跟年輕人溝通,知道他們學業上很大壓力,亦開始更了解自己的小朋友。」許太笑言自己是師奶,參加義工活動令她開眼界。「年青人見到動物,愛心即時滿瀉,一起探訪老人家時,大家有傾有講,感受到他們很關心長者。」

動物令工作間多了一份生氣,動物無言的陪伴,令隱青感到安心。(黃寶瑩攝)
中華鍚安傳道會推行的「重拾動力-動物治療青年計劃」,歡迎大家帶動物來做義工。(黃寶瑩攝)

隱青問題仍存在 望大眾多關注

隱蔽青年的社會現象,於亞洲地區如日本、韓國、香港較為嚴重。在香港,隱青約佔總人口的2%,Henry指穩青這組群,主要留在家中,不會上街爭取資源或協助,令人更難察覺他們的存在和需要,待社會發生關於隱青的悲劇時如自殺、失業率上升,社會大眾才短暫地關注此問題。中心自2010年展開「重拾動力計劃」,每年協助50名約15-24歲的隱蔽青年,計劃一開始便已加入動物治療的內容。「我們留意到不少服務對象如隱青,他們面對人感到壓力,跟動物相處卻能放鬆。」Henry指雖然並非每一位參加者也喜歡動物,但也有一半人藉着動物被被打開心扉。

西方國家的動物治療課程內容,討論到的服務對象多為年青人、老人家等,但未能覆蓋隱青,Henry指要與同事慢慢摸索如何為隱青設計活動。「隱青一般較為內向,我們便安排動物到他們家中探訪;也讓參加計劃的實習學員嘗試寵物美容工作;又試過安排他們與動物一同探訪獨居老人,動物作簡單的表現逗老人家開心,彼此互相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