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和諧是假局?家嘈屋閉管理法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有些公司像在瓦解中,上層明爭暗鬥,基層互相指摘,總之日嘈夜嘈,小事大事通通拗餐死。奇怪的是,這些公司彷彿運作正常,貨照出,服務照提供。其實有些家庭的狀態也是日嘈夜嘈,甚至不避忌在公開場合爭執,嘈到其他人不好意思,但不聽聞家變。我想探討關於爭執的兩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爭執,以及爭執對公司的實質影響。

(iStock)

有心爭執的話,什麼也可以是引發點,不過大部分爭執都存在一個共通點。讀者可能半信半疑,無窮無盡的爭執,竟有共通點?對,是溝通失靈,兩個人以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舉例,老公約了老婆出街食飯,開會阻遲,加上塞車,氣來氣喘在餐廳坐下,向老婆解釋不是有心遲到。老婆:「你永遠都不是有心遲到。(有心兩個字語氣提高)」老公火都嚟:「我真係有正經嘢做,已經趕住過嚟……」

另一個例子,同事甲從其他人得悉,同事乙安排了一個重要會議,但沒通知他,同事甲質問同事乙點解,同事乙解釋是一時疏忽,不是有心不通知同事甲,但言語之間不滿同事甲的語氣,似乎是指摘他存心這樣做。以上兩種爭執甚普遍,每日都在發生,普通爭執隨時是深層次矛盾的起點,兩者的癥結是同一件事:混淆「目的」(Intent)和「影響」(Impact)。

老公執着的是目的,他不是故意遲到,老婆執着的是他的而且確遲到,令她受到影響,感到難受。表面上,兩個人都沒錯,但一場爭執展開。另一個情況如出一轍,同事甲應被邀請,但沒被邀請出席會議,受到影響,無面又無癮,同事乙卻認為是無心之失,其他人不應小題大做。萬千爭執很多時可追溯到同一根源,一個看目的,一個看影響,雙雙墮入一個困局。

解決「目的vs影響」困局的方法,理論上很簡單,但操作上難至登天。有一句對我震撼至深的電影對白,不時在我腦海中出現,是改編自小說的奧斯卡得獎片《讀愛》(The Reader),琦溫絲莉飾演涉嫌納粹幫兇的被告,在法庭上她反問:「換轉是你,你會怎樣做?」(What would you have done?)全場鴉雀無聲,無人敢答,無人識答。有些電影對白佔據影迷的思維一段時間,這句對白卻久久拒絕離開。

解決方法是易地而處。老公願意代入老婆的情況,她一個人戇居居坐在餐廳呆等,實在掃興,老婆願意代入老公的位置,很多時開會遲了,並非他可控制。出email漏了cc一個人,所有人都試過,不過為什麼所有人都收到,唯獨漏了自己,心裏確實不舒服。易地而處講就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我們並不習慣代入他人的位置看世界。從自己的角度分析事情,已經夠難,還要兼顧其他人,簡直吃不消。

信我,下次同老婆嗌交,或跟同事產生摩擦,嘗試拿出「目的vs影響」的分析框架,對整件事立即改觀。我知道好難,有口話人,自己也做得不好,唯有警惕久不久試吓,可能有意想不到收穫。

兩公婆日嘈夜嘈,但白頭到老,相反,有些夫婦標榜相敬如賓,永不嘈交,所有事以忍讓和理性處理,但遇到大事,立即演變至不可收拾地步,你們可能也認識這種情況的朋友。日嘈夜嘈可視為壓力測試,一個久經考驗的系統,頂得住重大衝擊,那些表面完美的系統,原來「睇得唔打得」。

對,我想提出嘈交是好事。一段關係存在界線,可以是好事。界線是動態,隨着環境和時間變,但雙方需要知道,以及尊重界線的存在。你踩線,我就唔妥你,你知道嗎?世界大戰的觸發點,可能是「我唔知道你係咁諗。」

表面和諧很可能是假局,一是虛偽,一是假裝看不見,把問題埋藏,求神拜佛在爆炸之前自己可以甩身。公司內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同事之間出現矛盾是正常事,和諧才不正常。

一起工作不代表需要成為朋友,同事持着共同利益,向共同目的進發,已經足夠,路途上嘈吓,是雜音,不損共同利益的狀態。上班的時候,同事專注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浪費時間爭做好人,對工作效率有實質幫助。

解決矛盾其實很難,什麼「對事不對人」,是廢話居多,自己也做得不好時,不可能期望其他人比自己做得好。大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清楚界線在哪裏,已經足夠。至於夫妻關係,逃生門的選擇比較少,唯有不時提醒自己:「換轉是我,我會怎樣做?」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家嘈屋閉管理法」,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香港01》周報革新號改版蛻變!更多精彩內容,敬請留意:按此訂閱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