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正在被誰發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綠色和平、本土研究社日前發表《快熟棕地:北部都會區具發展潛力的棕地研究》報告,認為「北部都會區」範圍共有433公頃「快熟棕地」,當中約四分一即100公頃處於閒置狀態。發展局回應表示有關土地相當部分正是將會陸續發展的棕地,有些已被多項政府或私人發展計劃所涵蓋,而另一些則被納入各地區發展研究範圍之中。

該研究對「快熟棕地」的分析準則為接近主要交通幹道、既有發展計劃邊界且面積達2公頃或以上,並於洪水橋南、錦田南、元朗南、新田/落馬洲四處分別找到108公頃、44公頃、80公頃、70公頃的「快熟棕地」。報告認為政府應收回閒置的「快熟棕地」進行發展,以及為全港「棕地」設發展路線圖和早日制訂全面「棕地」政策。

綠色和平聯同本土研究社舉行記者會,發現單計北部都會區,現已有433公頃具發展潛力的棕地。(張浩維攝)

需要清晰發展政策

短中期發展「棕地」是否真能取代「明日大嶼」等其他長遠土地供應選項,這點固然存在商榷餘地。不過,民間團體的研究與當局後續回應,無疑都揭示了港府「棕地」發展策略確實存在很大改善空間。事實上相關研究之所以需要進行,正正就是因為港府整體發展「棕地」欠缺明確策略,針對單一選項都要「多管齊下」,才會導致坊間對此問題一直眾說紛紜、各執己見。

此外,今次民間研究查找「快熟棕地」標準,其實同時有考慮「現時仍未被納入任何發展計劃」一項,結果當局回應說部分地段已被納入不同計劃之中。這種認知落差本身亦引證了政府的「棕地」資料分享與政策方向不夠清晰。舉例來說,研究在沙江圍及沙江村一帶找到50公頃「快熟棕地」,它們早在去年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裏大致被繪進尖鼻咀、流浮山、白泥沿岸研究發展範圍之內,然而後來政府官員回應其他問題又說《發展策略》內容僅為「概念性的策略規劃」、「不反映確實位置或範圍」。到底政府對於「棕地」是否有整全政策,難免令社會疑惑。

7月12日,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主持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召開首次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引例收回棕地適當

更加重要的是,發展局今次的回應還提到了部分「快熟棕地」已被私人發展計劃涵蓋。然而政府作為北部都會區的提出者、規劃者、執行者,「棕地」的發展應該由它來主導,而非私人發展商。畢竟後者的計劃未必與政府的規劃理念相同,對社會整體利益作出最大貢獻。若然完全不考慮收回這些土地來興建公營房屋,更可能有違港府強調「多管齊下」覓地建屋和重視公營房屋發展的方向。

發展局局長作為「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成員之一,而該組現正跟進包括《收回土地條例》在內的精簡發展程序法例修訂工作,其實更應該積極研究所有「棕地」的發展方向,包括考慮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或其他方法收地,加快整體覓地建屋的成效。

惟本屆政府上任以內,尚未曾就任何項目發出新的收地公告。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參選政綱說過他會繼續「適當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而對那些動輒閒置十數年的「棕地」來說,政府選擇收回顯然算是「適當」之舉。如果連這些明顯浪費本港珍稀土地資源的案例都予縱容,社會又怎麼能有信心新一屆政府可以在覓地建屆一事上真正做到「提速、提效、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