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下任總統大熱的最大挑戰:失業率高、重回歐洲核心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人生而自由,枷鎖卻無處不在。」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曾寫下這句名言。馬克龍作為下任法國總統的大熱,承諾上任後會改革國家,將法國帶回歐洲核心,與德國一同領導歐盟。但法國國內問題叢生,馬克龍能否挾民意克服政治結構限制推動改革,已成大眾疑問,遑論改變歐洲。

馬克龍此刻是法國甚至是歐洲的「親歐金童」,但即使他當選,改變似乎仍相當有限。(路透社)

馬克龍第一場巴黎競選集會有超過3,000人出席,在會中他表明由他一手創立的「前進!」將會為國家帶來期盼已久的希望,並會在2017年一路高歌猛進,贏得總統寶座。2016年7月所講的話,在今日看來猶如水晶球一樣。

在五位主要候選人當中,馬克龍可算是最親歐的。極右馬林勒龐支持法國脫歐,極左的梅朗雄亦有疑歐傾向。建制右翼共和黨候選人菲永雖然不主張脫歐,但亦曾在國民大會通過《馬城條約》時投反對票,加上他的其親俄立場令人懷疑對歐洲一體化的投入程度。建制左翼社會黨候選人哈蒙與馬克龍同樣支持改革歐盟,但他與梅朗雄一樣不支持自由貿易。目前外界一般看淡兩名建制候選人的選情,意味着今次法國大選將由三位非建制候選人主導,其中馬克龍與馬林勒龐進入第二輪選舉的呼聲最高,前者最可能勝出。

在歐洲問題上,馬克龍主張加速融合,主力推動「多速歐洲」,否則歐元區在十年內就會分崩離析。
「前進!」的白色,亦即法國三色旗中間的白色,象徵非左非右。(路透社)

   解決法國經濟問題成馬克龍首要任務

馬克龍在大選走中間路線,強調「非左非右」,而他帶給法國民眾的所謂希望,是提出解決現行政治僵局,及讓法國經濟重新起飛的方法。在歐洲問題上,馬克龍主張加速融合,主力推動「多速歐洲」,否則歐元區在十年內就會分崩離析。這剛好與主要競爭對手馬林勒龐所倡議的退出歐元區及歐盟相反。他在競選期間甚至到訪柏林,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承諾一旦當選就會和今年亦有選舉壓力的默克爾共同重建歐盟,建立德法領袖的對話機制,使組織從英國脫歐、特朗普上任及疑歐情緒高漲的傷口上康復。

這位前經濟部長於今年3月公布政綱,強調解救歐洲的第一步就是讓法國經濟重新啟動。政綱提出了三大改變法國的方法,一是開放勞動市場,二是改善職業訓練,最後則是讓學校系統回到機會均等的原則。當中開放勞動市場可謂馬克龍自2014年擔任經濟部長起,就一直推動的改革,而新勞工法直到去年才由時任總理瓦爾斯用被稱為憲政核彈的權力強行通過。當時反對新法的民眾更在巴黎街頭抗議多日,可見馬克龍的主張在勞工階層的受歡迎程度。結果民調顯示,這些勞工階層將於今屆總統大選把選票改為給予主張保護主義的馬林勒龐或梅朗雄。

【延伸閱讀】【ICON】浪漫政客馬克龍 法國修補撕裂社會的「最後答案」?

勞工問題一向被視為法國經濟增長停滯的癥結,連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歐盟都持此見解,難怪馬克龍要針對這個問題繼續改革。法國失業率高達10.2%,即有近300萬人失業,45%失業人士超過一年時間賦閒在家,這些人一般被定義為長期失業。對比國外情况,雖然法國的失業率與歐盟平均相若,但這平均數近年被希臘、西班牙及意大利等南歐國家拉高,而歐洲雙核的另一核德國失業率只有4.3%,法國就業情況長期差強人意。按OECD的報告,15至29歲的年輕人的失業率尤為嚴重,約每六位年輕人就有一位失業,比德國及英國高出近倍,顯示問題在短時間內仍會惡化。

奧朗德政府去年強行通過有「馬克龍法」之稱的勞工法,引來大批民眾示威抗議。(Getty Images)

  加速融合難解勞動市場結構性問題

經濟學家將法國勞動市場的問題,歸類為雙元勞動市場(dual labour market)。意思即勞動市場分為主要及次要兩部分,在主要市場的僱員享有更高薪金,更多升遷機會及工作保障。在次要市場的勞動人口,不論其教育程度,都只能得到短期工作,甚至失業。法國的勞工政策以保障勞方利益為主,若限制每周工作35小時、大大提高資方解僱員工的成本,將導致僱主在聘用新員工的過程變得非常小心,特別注重應徵者的教育程度、經驗及其他有用技能,排拒了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或低技術工人及新移民。這種勞動市場無論在經濟繁榮,還是衰退時都會存在,換言之法國就業問題是結構性問題,要改變就必須從相關法例或政策改革開始,而相關的政策,包括優良的社會福利、高稅率讓民眾工作意欲減低、公共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比例過高等。

馬克龍宣布政綱當日,向在場超過400名國內外的記者誇言,只需六個月時間就能解決法國的公共財政問題,然後就會將精力投放於投資法國的未來,及為重建歐元區聲譽努力,但歐洲加快融合不一定能解決法國的政經問題,甚至不能讓法德重新平起平坐。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漢克(Robert Hancke)認為「法國的增長及就業從來不需依靠一個更開放的勞動市場」,更指法國的問題在於它與德國同處一個貨幣聯盟,後者的強大令法國失去制定財策的能力,不能再用利率調控匯價。

馬克龍(左)在3月中,曾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面。(Getty Images)

   重建「法德同盟」的虛妄

馬克龍支持者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他們的平均學歷比其他候選人都要高,但高學歷未必具有最好的政治判斷力,歐盟孰好孰壞其實至今仍未有定案。大一統的願景雖好,但現實是法國剛開始使用歐元時,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德國相若,現在卻比德國低17%。歐洲化得到多數政商界精英支持,但它在這十多年間並沒有讓法國人生活變好,結果讓極右甚至極左主張在鄉郊及急於求變的年輕人間流傳,逐漸成為法國政治主流,成為建制人士的夢魘。馬克龍推動更緊密的歐洲,潛台詞與歐盟高層2月所拋出的白皮書一致,在部分民眾眼中這計劃與脫歐一樣,同樣是帶法國人到未知的未來,畢竟歐盟不保證他們會有更多工作機會。

另外,所謂的法德同盟亦非想像中美好。兩國對歐盟的想像從一開始已不同,法國人開始建構歐盟時,把組織想像為一個能對抗美國的歐洲聯邦,西德人的目標卻是依靠組織,讓剛擺脫納粹控制的德國重新回到國際社會,藉此根除戰爭的種子。法德隨後亦各自成為歐洲共同體內的兩個派別,法國主張保護國家主權,德國認同歐洲進一步融合。在歐元問題上,法國認為統一貨幣的作用是制衡德國經濟的強勢,但德國視之為通往歐洲大一統的必經之路,即使她不甘放棄馬克。觀乎馬克龍目前的競選行動,包括公開用英文發表演說、主張親德、加強融合,其實都脫離了法國在歐洲的傳統,對馬克龍贏得右翼選民信心幫助不大。要說服他們支持進一步融合,或許會在國內催生反彈,就如英國一樣。

馬克龍(右)與貝魯在今次大選中合作,組成中間派聯盟。(路透社)

   馬克龍欠右派支持

雖然,馬克龍當選機會看起來高唱入雲,但選情仍存在暗湧。馬克龍的「非左非右」看似新鮮,惟今次選擇棄選總統,支持馬克龍的民主運動主席貝魯(Benoit Bayrou),其實在此前三次大選亦曾走類似路線,可是中間派的地盤並沒有想像中大。2007年大選,貝魯達到政治生涯的高峰,曾一度威脅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Ségolène Royal)的地位,有機會進入次輪選舉,但最終他以18.57%得票率在第一輪選舉敗陣,到上屆他的得票率就剩下9.13%,顯然他的政治能量已今非昔比,要靠後浪馬克龍借屍還魂。上月底,前總理瓦爾斯違反在社會黨初選的承諾,公開支持馬克龍競選總統,表面上看似美事一樁,實則讓馬克龍增加壓力。瓦爾斯是奧朗德時代的總理,直到去年12月才辭職參加黨內初選。換言之,他與馬克龍曾在政府共事,瓦爾斯的加入只會令馬克龍的社會黨影子加重,令他負上奧朗德政府劣績的包袱。有批評亦認為,馬克龍的經濟政策與奧朗德無異,畢竟他是2012年大選時奧朗德的經濟政策顧問。事實上,馬克龍至今仍未得到一個重量級的中間偏右政治人物支持,令他中間派的路線顯得脆弱,「法國貝理雅」的稱號顯然在幫倒忙。

   個人魅力非政壇必勝方程式

法國總統大選歷史上,從未有一位沒有主流黨派支持的候選人能勝選,因此馬克龍今次要全面贏得法國大權,他需要徹底推翻法國政治的先例。他對歐盟理想的信任,使他在今次大選迎着疑歐逆風前進,向法國民眾宣揚歐洲團結的好處,但馬克龍帶來的是希望還是絕望,至今仍是未知之數。他聲稱要解決歐洲問題,就先要處理國內問題,但他曾推動的勞工改革亦曾碰壁,耗盡奧朗德的政治生命,難怪右翼人士對馬克龍推動國內改革的能耐仍有質疑聲音。就算能當選,能走到推動歐洲融合的道路,只要回想到1997年貝理雅當選後的意氣風發,矢志改善英歐關係,到頭來卻被國內的政治形勢綁死,最終英國連歐元區也沒有加入,就能理解到推進歐洲融合的難度。馬克龍在選戰中大打個人魅力牌以推動自己的政治理想,但「自以為是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當他失去政壇新貴的光環後,會否應驗盧梭的論斷,被現實掣肘囚禁,在牢內不停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