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給台灣上的一堂課 不該只是徵兵擴軍奔向戰場

撰文:伍逸豪
出版:更新:

俄烏烽火令台灣社會思索台海衝突可能爆發的戰爭,在「聲援烏克蘭」的集體情緒下,如何抵禦中共「入侵」,迅速成為台灣對烏克蘭「感同身受」的熱議話題。近日,台立法院提出報告建議恢復徵兵制,台國防部又實施「史上最硬」教育召集(教召)制度,並鬆口可望增兵,思考方向無不朝向「武裝化」的戰備動員。

台立法院法制局在俄烏衝突之際,推出《我國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析》報告,稱台灣戰鬥部隊已出現人力不足問題,加上少子化趨勢影響,預估至2039年可徵募役男僅有5萬6,000名,從而建議台政府停辦替代役、恢復徵兵制。隨着討論蔓延,台防長邱國正回應時表示,並不排斥徵兵,但台灣義務役期頂多兩三年,而募兵志願役期則是四年以上,「戰力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認為重點應該放在「強化後備戰力」與「建軍備戰」。

不只於此,據台媒《聯合報》報道,台軍向美方購置大批軍備武器,但操作人力不足,因此台國防部向立院鬆口,將會在台軍總員額21萬5,000人內進行滾動式調修三軍類型、編組、數量及官士兵配比,目前尚有增兵5萬2,718人的空間。再加上台教召新制即將登場,「菜單」包括14天召訓期間不休假,每日施訓10小時(含夜間2小時),合計訓練136小時;召員手機每天管制,晚上有開放時間使用;另行軍每次10公里以上。在應對一觸即發的台海緊張情勢,台灣無不將自身投射進俄烏戰局之中,一方面出現質疑美國和西方馳援台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則出現「自己的台灣自己救」的聲浪。

台立法院法制局建議政府可恢復徵兵制。台國防部長邱國正對此表示,現行並沒有廢除徵兵制,台國防部的重點就是戰力、建軍、備戰。圖為2021年9月台軍進行漢光演習。(AP)

台灣輿論關於戰爭準備的「火力」旺盛,背後首先來自於政治人物的風向引領。蔡英文在俄烏戰爭之初便指示要強化軍事整備,3月2日在會見拜登(Joe Biden)特使團時,也表示「冷眼姑息侵略,將製造更多威脅」;台行政院長蘇貞昌3月1日接受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質詢時,更八度拍桌爆怒稱「我們從不求戰,也絕不畏戰」,表示烏克蘭全國團結對抗侵略者給台灣的啟發是「自己國家自己救」。在野的國民黨思路大同小異,主席朱立倫主張「國家安全絕不能假手他人」,副主席連勝文在臉書(Facebook)發文指國民黨的字典裏沒有「投降」兩字;趙少康則說「避戰為上,如果要打,就是要贏」,並進一步喊話蔡英文應向美國要求戰略清晰、出兵保衛台灣。其他網路輿論領袖,也不乏爭相表態願上戰場殺敵保台。

▼俄烏戰局投射台海戰爭,台政治人物表態願上戰場:

其次,台灣朝向「再武裝化」之路前進,更為深層必須看到美國在背後不斷敲邊鼓。當中美角力升級之後,美國着重印太戰略遏制中國,美國媒體與智庫遂湧現將台灣作為武裝「刺蝟」或「豪豬」的想法。此外,2019年曾傳出美方評估台軍後備部隊「虛有其表」,批評為「無效戰力」;2021年4月美媒《華爾街日報》引述台美多位專家說法,指台灣軍備防務支持不足,兵役縮短,且人民備戰意識薄弱,需未雨綢繆;同年10月該報再度報道稱,擔憂台軍士氣不振、後備部隊準備不足,「難與中國一戰」。與此同時,美國軍方人士開始鼓吹考慮派遣陸戰隊特種兵赴台指導訓練,建議台軍依託台灣的叢林山區和城市建築與解放軍展開「游擊戰」。可以看到,在美方相關對台「放風聲」之後,台軍將「巷戰」列入演訓項目,並正式將教召加嚴加長,顯見台灣軍事整備方向有着深刻的美國身影。

美國總統拜登指派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左三)率團訪台,3月2日在下榻飯店會晤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左四)。與會人士透露,朱立倫與美方談到徵兵制,他表示,對於台《兵役法》與《後備軍人條例》修正,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已提出作為最優先法案。(國民黨供圖)

提出「歷史終結論」的日裔美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2月25日在一場視頻演講中提及,「若台灣不為自己而戰,不能期待美國會來救台灣」。而快閃台灣的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chael Glenn Mullen),在與台灣政要會面時同樣表達了對於軍備與徵兵的關切。事實上,不管是「美國挺台」的甜言蜜語,抑或是「為己而戰」的苦口婆心,美方都是從自身的國家戰略利益出發,透過台灣牌的軍事角色,極大化美國印太戰略壓制中國的目標效應,既要藉此嚇阻北京,也是炒作「武統論」的另一種變形,製造台海矛盾與動盪不安,維護美國在此區域的介入「合理性」與政治利益。

從這一點來看,今日烏克蘭陷入烽火,美國同樣在軍事上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一來不斷給烏克蘭領導人灌輸「加入北約」的迷湯,二來大規模輸送軍火援助,「武裝」烏克蘭作為牽制俄羅斯的關鍵圖釘。而烏克蘭領導人正是在接收到來自美國的「底氣」,更無所畏懼地向俄羅斯「草螟弄雞公」(閩南語,不自量力、自惹其災之意),甚至在「親美抗俄」的意識形態作祟下,宣稱要恢復烏克蘭的核地位。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3月3日在台總統府拜會蔡英文時表示,台美雙方有決心維護自由不受到冒犯,「我也相信在蔡總統的任內,不會看着別人來踐踏這樣對自由的渴望。美國也會一直和台灣站在一起。」(台總統府供圖)

在台海情勢風急浪高之下,台灣政客一邊不斷澄清自己絕非烏克蘭,一邊卻又不斷宣揚、效法烏克蘭統治階層的誓死抵抗精神,致使台灣社會也瀰漫必將與侵略敵人的玉石俱焚的豪情壯志或是悲情意識。固然台灣社會在面對台海問題時需要危機意識,但在美國與台獨政府放大渲染「中國威脅」的情況下,台灣卻陷入了「戰爭」迷思,完全忽略了烏克蘭以人民生命犧牲給世界做出的最大教訓,應該是政治精英需要以最大的努力避免局勢走向戰爭的地步。這一點,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與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早即分別從烏克蘭的角色和西方政策的錯誤發出過警示。

如今台灣政客對於台海危機的應對之道,依舊深陷在「親美抗中」的選舉民粹之中,透過購買武器、擴大軍事武裝,以及遊走在與美國聯手打破「一中」框架的危險邊緣,作為執政者「保台」的唯一路線,朝野和民眾上下同被綁架在其中。然而,台海的和平不是沒有政治基礎的繩索可以維繫,端視政治精英願不願意承擔起責任,避免台灣落入與烏克蘭一樣的險境,真正負起擔當,不讓台灣人民承受烏克蘭人民所受之苦。如果只是在徵兵擴軍上面打轉,顯然是問錯問題更是給錯答案,讓台灣落入「別無選擇」的陷阱,那麼台灣政客高喊的「聲援烏克蘭」不過只是一句虛偽的口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