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兩醫科生首到外推動公共衞生人道援助項目 體會醫患互信

撰文:林澤鋒
出版:更新:

兩名中大醫科生自2020年起加入非牟利慈善組織「共享基金會」,協助籌備及推動公共衞生人道援助項目。他們在今年4月底至5月初,隨團到柬埔寨開展控制病媒傳播疾病項目,與當地衛生部門主要官員交流及在當地醫院實習,兩人均認為實習過程獲益良多,體會到醫患之間有相當大的信任,「今次過程是大開眼界」。
共享基金會表示,計劃在今年第3季,安排流動手術醫療車及內地醫療團隊,到訪老撾、柬埔寨及非洲吉布提的貧窮地區,為居民安排白內障手術,預計會處理約36,000 宗手術。西非國家亦是該會未來工作重點之一。

沈思彤(左)及Tayyab Shahzada(右)在今年4月底至5月初,隨團到柬埔寨開展控制病媒傳播疾病項目,兩人均認為實習過程獲益良多。(林澤鋒攝)

在中大修讀醫科的六年級學生沈思彤及Tayyab Shahzada,自2020年起成為共享基金會的實習生,協助籌備及推動公共衞生人道援助項目。沈思彤表示,3年前透過學校參與到內地四川省推動健康教育項目的活動,逐漸對人道救援工作產生興趣。機緣巧合下她加入共享基金會,為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起草支援流程,例如由入院、手術到出院的程序,亦籌備控制病媒傳播疾病的公眾教育項目,包括製作宣傳單張及海報。

今年4月底至5月初,沈思彤隨團到柬埔寨開展另一個控制病媒傳播疾病項目。她說,今次經驗讓她了解當地醫療制度及風土人情,對於籌備已久的公共衞生項目實現,亦感到滿足及有成功感。在行程期間,沈思彤曾在醫院不同部門實習,例如兒科、婦產科及傳染病科等,令她體會到醫患之間有相當大的信任,形容今次過程是「大開眼界」。

沈思彤提到,由於當地氣溫高且無冷氣供應,病房比室外環境更感焗促,醫護人員在不理想的環境下,都要盡力醫治病人。她期望未來能將自己知識及經歷,分享給其他更年輕的醫科生,做到薪火相傳。對於留港抑或到海外發展,她表示持開放態度。

沈思彤曾在醫院不同部門實習,令她體會到醫患之間有相當大的信任,形容今次過程是「大開眼界」。(林澤鋒攝)

實習生Tayyab︰病人對醫生的信任 是醫生全力治療病人的動力

另一名學生Tayyab Shahzada 同樣是基金會的實習生,協助撰寫眼科手術的執行細節及宣傳計劃,亦有參與相關項目的起草。他說,柬埔寨之旅令他有不少反思,當地部份人很難接觸到基本醫療服務,即使他們出現病徵亦未能求醫。由於當地居民缺乏足夠公共衞生知識,很依賴醫生治療,病人對醫生的信任,是醫生全力治療病人的動力。

他表示,今次身體力行推動一個項目的經驗,是不能透過課堂獲取,實習經驗讓他增廣見聞,有助磨練心理質素及技能。

Tayyab Shahzada 指,由於當地人缺乏足夠公共衞生知識,所以很依賴醫生的治療方法,讓他感受到病人對醫生的信任,是醫生全力治療病人的動力。(林澤鋒攝)

基金會疫情期間曾向老撾及柬埔寨捐贈40公噸抗疫物資

共享基金會自2018年成立以來,共走訪8個亞洲及非洲國家,與當地衞生官員探討開展人道救援項目,並於老撾、柬埔寨及吉布提等國家開展不同項目,包括提供白內障手術的援助。

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表示,過去兩年新冠疫情期間,基金會亦處理過數個大型項目,包括向老撾及柬埔寨捐贈40公噸抗疫物資。在本港第5波疫情時,亦曾與多間機構處理100噸抗疫物資,並向有需要人士派發血氧儀,及設多國語言的家居檢疫護理指南。

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表示,在本港第5波疫情時,亦曾與多間機構處理100噸抗疫物資,並向有需要人士派發血氧儀及設多國語言的家居檢疫護理指南。(林澤鋒攝)

陳英凝續說,人道援助項目中使用的流動眼科手術車,技術不斷升級,現設有5G網絡方便團隊為病人提供醫療意見,甚至進行遙距手術。為應對新冠疫情,車內亦設負氣壓系統,以防病毒傳播。陳又指,每部車有1間手術房,可同時處理2宗手術,正常情況下一般能在24小時內完成40至50宗手術;車內有4名醫護人員處理不同程序,強調「每名病人喺睇完醫生後,自己都會有返個記錄」,而應診過程中亦會為他們提供體驗及健康教育。

陳英凝透露,病人於手術後能夠恢復視力,都表現得十分激動,認為是讓他們「有返尊嚴,自己可以照顧自己」,而團隊每次均會作事後檢討,務求不斷改善流程,確保流暢及「唔好出事」。

基金會計劃在今年第3季,安排流動手術醫療車及內地醫療團隊,到訪老撾、柬埔寨及吉布提的貧窮地區進行白內障手術,預計合共會處理約36,000宗手術,西非國家亦是該會未來工作重點之一。

共享基金會是國際性非政府非牟利慈善組織,致力於醫療及公共衛生人道援助,項目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不同機構開展合作,協助應對當地衛生及人道主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