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類乙管」後有何變化? 專家:疫情公布頻次終調整為每月一次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對於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否有法定程序,防控措施有何變化等問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邀請了3名權威專家作解讀。

「乙類甲管」、「乙類乙管」防控措施區別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介紹,中國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現行法定傳染病病種共40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7種、丙類11種。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乙類甲管」的傳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乙類甲管」與「乙類乙管」的防控措施各有不同。在報告時限方面,對於前者,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應在發現後2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後者則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

在隔離措施方面,「乙類甲管」傳染病要對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攜帶者進行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要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乙類乙管」傳染病則根據病情需採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在區域管理方面,對於已經發生甲類(包括「乙類甲管」)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可以採取隔離措施;對於甲、乙類傳染病爆發流行時,可以採取限制聚集活動、停工、停業、停課、封鎖疫區等緊急措施。

在交通衛生檢疫方面,發生甲類(包括「乙類甲管」)傳染病時,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乙類乙管」傳染病不實施該措施。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中國網)

「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有風險?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有關條款規定,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採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需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經國務院批准後予以公布、實施。

雷正龍介紹,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或面臨幾方面的風險。一是傳染源及密接人員毋須隔離,感染率或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二是感染者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多,增加就醫需求,同時醫務人員因染疾致醫院人手不足,部分地區或出現醫療資源不足的現象;三是調整初期,公眾對疫情急升或出現焦慮情緒,擔心感染後的健康危害。

為確保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平穩實施,將採取相關措施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一是加強健康教育;二是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完善分級分類診療機制;三是加強藥物供應保障,做好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相關中藥、對症治療藥物、抗病毒藥物、抗原檢測試劑等準備,滿足居民購藥用藥需求。

如何保護長者、孕婦、兒童等脆弱人群?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指出,長者、嚴重基礎病患者、孕婦、兒童等脆弱群體首先要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規範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通風不良的場所。居室要經常通風,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接收快遞等物品做好個人防護和適度外表消毒。

二是符合疫苗接種要求的人士,應儘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尤其是60歲以上、有基礎性疾病等重症高風險人群,應接盡接、應接早接。三是盡可能減少長者、孕婦、嚴重基礎病患者、兒童等脆弱群體的感染機會,若家中有人感染,居家治療期間可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內,避免與相關人員接觸。

四是社區摸清長者、孕婦等脆弱人群群體底數,關注相關人員用藥及治療需求,為其提供必要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五是社區和家人關心關愛脆弱群體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愉悅心情,適量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中國網)

「乙類乙管」後,新冠疫情監測、數據收集等有何變化?

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介紹,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後,疾病監測、報告和對外發布等工作會有調整。一是調整公布內容,保留確診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觸者相關信息。

二是調整公布頻次,根據疫情變化情況進行調整,最終調整為每月一次。

三是調整監測內容。將前期以每一個病例為重點的監測,調整為以疫情趨勢、重點人群為重點的監測,在繼續做好傳染病網絡直報的基礎上,開展醫療機構和社區人群哨點監測等多種形式的監測,加強病毒變異監測,相關監測結果將在中國疾控中心網站上公布。

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中國網)

新冠病毒感染未來會降至丙類傳染病嗎?

李群介紹,丙類傳染病通常是常見、多發的傳染病,例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手足口病等共11種。此類傳染病的防控重點是關注其流行趨勢,控制爆發流行。

至於是否進一步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丙類傳染病,要取決於其危害程度,需要持續監測疾病發病情況和病毒變異情況,一般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病毒毒株較為穩定,毒力致病力最好能進一步降低;二是對疾病的認識更加全面、系統,預防和治療手段更加成熟;三是群眾對疾病風險有更為充分的認知,個人防護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