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Fashion Still Modern?在最壞的時代看時裝

撰文:陳褘
出版:更新:

上星期看到一篇《當時裝跟時代再沒關係》的文章,繼而又看到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即將舉辦「Items: Is Fashion Modern?」展覽,當「時裝」與「時代」的關係反複被提起、質疑,也不禁思考我們現在所說的「時裝」是否真的具時代性。

《當時裝跟時代再沒關係》一文說到21世紀的着裝太過於多元化以致無法淬煉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而且消費文化使得我們將着裝的符號價值重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點我是絕對認同的。觀看現今的fashion show、街頭snp shot、媒體報導,被賦予為「時裝」的內容實在太多太多,光是着裝已可以分為Haute Couture、Ready-to-wear、Resort,季度上又可分為早春、春夏、早秋、秋冬,反正一年365日總有品牌舉辦新品發布會。正面一點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時代,負面來看卻是缺乏特色的時代。連MoMA都問起「Is Fashion Modern?」時,或許我們都要想想何謂風格、何謂時髦。

從服裝走到時裝

Items: Is Fashion Modern?」將於10月開幕,將展出111件衣服及飾物,包括Levi’s 501牛仔褲、Nike Air Force 1 球鞋、Chanel No.5香水、Thierry Mugler小黑裙、graphic T恤、長衫等,從1920年代展到當代服飾,不過展品依然以上世紀之作為主。(詳細展品項目)其實,MoMA曾於1944至1945年舉辦「Are Clothes Modern?」展覽,相隔73年後舉辦此次新展覽無疑是對前作的一個回應。只是從「Clothes」(衣服)變成「Fashion」(時裝),用字上已值得人再三探討。

1944年MoMA「Are Clothes Modern?」展覽。(MoMA)

在博物館與時裝的關係來看,「服裝」變為「時裝」類展覽的確花了好一段時間。在20世紀初期,美術類博物館如V&A、the Costume Institute、MoMA等只會從布料、紡織技術、剪裁等因素去決定是否收藏衣服類物品,以單件、有形類物件為主,集中於Dress Museiology多於Fashion Museology。到了1960、1970年代的時候,正值搖擺不定的時代,不同街頭文化、龐克文化影響着人們的着裝,博物館也開始關注「Fashion」與時代背景的關係。前Harper’s Bazaar總編Diana Vreeland(1903 - 1989)曾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劃了15個時裝展覽,以訴說時裝概念為主,將展覽從有形化為無形,「時裝」概念開始被認同。到了當代,時裝展覽各式其式,各博物館、美術館也有其對「時裝」的詮釋。MoMA今次的展覽相信是希望大眾重新思考服裝、單品對時代的意義。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19406年舉辦「A designers' exhibition of costume and millinary designs derived from the Museum's documents」展覽,用上「costume」一字。(Digital collection of the MET)

交待了這麼多博物館背景,其實是想說在過往一百年裡大家所推崇的「時裝」也非在當時就被認為和時代相關。現在,我們質疑時裝與時代的關係時,總將過去拿來對比,比起問「Is fashion modern」,大家其實更想問「Is fashion still modern?」或許自己是讀歷史出身,總覺得很多事並不能在當刻就立下結論,是好是壞總是後人去回答的問題。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初到巴黎時所遭受的猛烈抨擊,後來都化為欣賞與讚嘆。今天我們看Fashion覺得沒有特色,但過了十年再回看這個時代時可能就另有看法。我們為上一個世紀每個十年都總括了一個關鍵詞,但對於我們身處的這個十年很難即時去斷定吧?而且,即使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沒有時代特色也是一種特色吧?時裝也有其輪迴,不同的物件一直被復興,也曾經從索然無味到百年風起雲湧,如今或許已走到一個迴圈的盡頭了,但是不是意味着未來有新發展?

從有形到無形

「特色」是一個很詭異的詞語,本來是一個不具形狀的指稱,卻往往以視覺看到的形、色來做標準。以此來看,這個十年的時裝確實沒有視覺上的特色。但在肉眼以外,今天的時裝卻比上一個世紀多了一些穿着以外的影響力——道德與社會責任。

說到這方面,當然是牽涉到可持續的時裝發展。誰都知道時裝業一年起碼製造300噸垃圾以及無法量化的污染與勞動剝削。比起新的設計風格,愈來愈多業界人士看重如何發展一個平衡商業、藝術與環境的發展模式。不少國際或本地品牌棄用皮草、動物皮革,又回收舊物料及以升級再造的技術應用到設計及製造之中。可持續發展模式是現今世代的趨勢,時裝界不也是以自己的方式來回應這個趨勢嗎?

衣服是對一個時代的反映,以身體起革命有Paul Poiret、Chanel的女男孩時代,復興時期有Dior的bar jacket,直接回應社會時事的有龐克文化、嘻皮士、Space Age,還有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高田賢三、安特衛普六君子等引領多元時裝元素。而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有迷失過,也開始反思時裝的意義,目前多樣的衣飾正正就呈現了這個摸索的狀態。

我們看到「時裝」走過最風光的年代,也要接受自己處於最迷失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