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X × ASICS】探討潮流媒體發展 開拓自家網店勢所必然

撰文:張榮熹
出版:更新:

在過去的歲月裏,時裝傳媒與時裝品牌之間的關係雖然密不可分,但彼此可是有着明確劃分和分工,一個負責設計、造作產品;另一個則負責去採訪報道單品,這是數十年來的既定運作模式與合作關係。不過隨着數碼科技的日新月異,無論是傳統消費抑或是傳統接收資訊的方式也好,都迎來天翻地覆的轉變,步向一個「傳媒不再是傳媒,品牌不再是品牌」之局面,近日全城的轟動HBX × ASICS合作企劃,正是這個數碼世代的結晶品,與當前潮流工業文化的具體寫照……

ASICS × HBX GEL-KAYANO™ 5 OG將在5月31日,於HBX及相關時裝店發售 $1,390。(ASICS)

向90年代致敬:HBX × ASICS GEL KAYANO 5 OG

雖然今次HYPEBEAST旗下網絡銷售平台HBX,與ASICS的Collaboration就只生產了GEL KAYANO 5 OG一款鞋款而已,但仍然成功在坊間引起熱話,一來誕生於1999年的GEL KAYANO 5 OG歷史悠久,屬ASICS王牌跑鞋系列GEL KAYANO的第5代型號,也是品牌近年銳意潮流化的重點款式;二來負責設定外觀的HBX,今次的設計主題實在大有深意:設計以90年代的數碼科技為靈感背景,以白色作主調,再於鞋側部份設置粉藍色的網狀物,這種白 × 藍的配色並非偶然,而是對Microsoft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5進行隱喻,只因和GEL KAYANO 5一樣,IE 5的誕生日期,正正是1999年。

90年代的集體回憶:Internet Explorer 5。(網上圖片)

另外,為進一步揭示電子科技發展在潮流工業的影響力,跑鞋其ASICS Logo部份,由透明物料包裹紅色線條組成,以象徵電源線通電、再傳播資訊的進程,再結合綠、黃色作為輔佐色,如斯紅、黃、藍、綠色相間,不但剛好正是Microsoft Windows視窗標記,這種光怪陸離的配色,也是一種向90年代反烏托邦科幻電影美學的致敬,只因那個時代的電腦科技雖然高速發展,但人類亦漸漸意識到科技將會衍生的負面影響,並將這種驚恐和憂慮注入電影創作之中,預示未來的可怕世界,當中最經典作品,首推Keanu Reeves的《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系列。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是90年代反烏托邦科幻電影的經典。(網上圖片)
032c × adidas。(HYPEBEAST)

潮流網媒導向零售化、品牌化

看見這對HBX × ASICS別注鞋款固然吸引,而想深一層,這種具影響力媒體與服飾品牌合作,推出商品的經營模式,近年也是愈來愈熾熱,早於2017年,來自柏林的032c就經已同Stüssy合作,推出聯名服飾系列,上年更先後與Birkenstock、adidas生產Collaboration至於同樣來自德國,屬性與HYPEBEAST相近的Highsnobiety,早前就日本傳統跑鞋品牌Mizuno合作,以經典款號Wave Rider為主軸,推出Wave Rider 1 "Phoenix"配色,一個搭上了Mizuno,另一位則與ASICS結盟,若然了解箇中定理,委實相映成趣。

Highsnobiety × Mizuno Wave Rider 1 "Phoenix"鞋作。(Mizuno)

上述媒體除了活躍於Collaboration外,也有另一個明顯共通點,就是都各自有着自家的Online Store,HYPEBEAST 2012年率先開創HBX,售賣世界各大品牌精品;032c自家網店,則致力開發同名自家服飾品牌,其新季「Cosmic Workshop」系列就獲得行內一致好評;至於Highsnobiety在這方面的發展縱然相對較慢,但今年亦終於即將開設Highsnobiety Store網店,打頭炮者正是搶先開賣Prada Linea Rossa系列服飾;另外由攝影大師Nick Knight主理的創意影像媒體SHOWstudio,這些年來亦與倫敦前衞Boutique MACHINE-A合作,開設Online Store,主打一系列偏鋒時裝設計。

The Business of Fashion的網上月費模式,於這個網絡世代下只屬少數。(BOF)
另一個有趣觀點是:當時裝媒體日漸導向商店化的同時,反觀本屬時裝店的單位,近年卻積極開拓消息發放的工作之上,撰寫報道的文章,絕不比傳統傳媒失色,SSENSE正是最明顯的案例。(SSENSE)

由此可見,雖然尚有不少人對這種媒體與消費轉型,持抗拒態度,但傳媒發展自家零售市場,的確是大勢所趨,只因不同於昔日紙媒盛世的時代,媒體經已由實體書目變成電子化,從前每份雜誌報紙乃是有定價,要收費,現在的媒體App卻盡是免費開放給普羅大眾(The Business of Fashion的網頁收費模式,不過是冰山一角),欠缺了基礎收費,廣告收入亦未必比從前多,加上成立網媒比成立實體書門檻低得多,KOL多的是,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與其被動地等待廣告商出現,倒不如主動出擊,售賣產品,反正時下無論是媒體閱讀也是購物也好,都是「一部手機就搞掂」的彈指間事宜,以自己的媒體頻道,介紹自己網店內的商品,所謂「肥水不落別人田」,其實就是這樣道理。

Thrasher Magazine的服飾熱賣全球。(網上圖片)

而要宣揚自己的銷售平台,除了自家媒體的介紹外,與服裝品牌進行「傳媒 × 時裝品牌」誇界別互動合作,也是一個Win-win solution,情況就和Dover Street Market歷年邀請數以百計的品牌進行Crossover的道理一樣,既賺到金錢,又贏了名聲。何況,這種將傳媒自我品牌化、商品化的模式,自古有之,遠在032c之前,滑板誌Thrasher Magazine,以至是色情刊物Playboy,都憑藉它們的經典Logo,而幻化成成千上萬的服飾,賺個盤滿缽滿。

時下媒體公司既是一個傳媒機構,也是一間商店,也可以是一個服飾品牌。(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