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一物一實驗

撰文:梁懿
出版:更新:

十年前剛入行時,紙媒尚算興盛,網媒只是輔助。數年前起,大家開始頻說紙媒式微,身處其中的我卻還如溫水煮蛙,以為只是載體改變,沒料到近一、兩年轉變加劇,網上世界已發展出另一個新次元。

求快求新求量

為了趕速度、搶眼球、追page view,莫說是左手交來右手轉載的內容農場,就連一些傳統傳媒的網上版都變得重量不重質。滑過facebook,同一段短片、同一個人物、同一單趣聞,尤其是關於明星、動物、小孩的(三合一更佳),分分鐘有十個八個page原汁原味無添加轉載。要追到數,唯有鬥快——快過快餐,卻一樣沒養分。

自問寫作能力只屬中規中矩,但我介意網上的大量錯別字和亂用標點。例如省略號一是用英文「...」,一是用中文「⋯⋯」,兩點、四點我唔知係咩玩法。又記得電影《Marley & Me》中,靠寫作維生的男主角有句對白,大意是他不喜歡用感歎號,因為那代表句子本身表達不到情緒才要畫蛇添足,不知道若他看到「時尚指數up﹗潮人必備的單品是它﹗」「時尚的法式優雅!XXX別注版正式開賣」之類的標題在網上氾濫會否作嘔。

還有SEO這頭猛獸。我知,就算內容好,字眼還要滿足到search engine才可,否則心血只會倒落Google和Yahoo大海,但,底線是不影響行文本身!!!(三個感歎號可有表達出我的激動?)然而我有看過SEO專家的範例,把標題的文字左調右調調到文句不通,在不足100個字的引文裡把關鍵詞重複又重複再重複再三重複,難怪有人說以後記者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給它一堆keyword自行組合便行了。

未來的可能性

羅馬非一日建成,網媒也需時日進步。2014年出版的《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探討了新聞未來發展,去年推出的中文版改了一個較悲觀、「沒future」的書名——《媒體失效的年代》。作者Jeff Jarvis在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不看好網媒衝流量的做法,因為這意味要衝的還有內容量。若成本沒有增加,量從何來?唯有犧牲質素,結果流失員工同時降低品牌價值。

他認為新聞價值的核心不在於即時,因為肯定及不上全民皆是自媒體的social media。他建議媒體應與讀者產生更多關連性和價值,把目標客群由大眾改為小眾,替他們建立更相關的產品。傳媒的角色不再只是發放資訊,而是教育者、組織者、夥伴與倡議者。紙媒、印刷品、電子書和互聯網可相輔相承,建立龐大的資訊網絡。

我想,這跟「object a一物」的宗旨不謀而合。雖然這平台今年才正式面世,風格與內容都尚在建立中,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期待,但獨特風格、深度內容是大方向,未來也會有更多線下的企劃和活動。就如已故建築師Zaha Hadid的說法和她最近的展覽名稱「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讓我們發掘出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梁懿,誤打誤撞成為時裝編輯,並非欠缺投入熱情,只是更愛冷眼旁觀。

更多行內行外話題,盡在【Just An Outsider】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