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閱讀】改善本港閱讀風氣? 專家:悶出個習慣來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閱讀能夠增長知識,同時也是對大腦的日常訓練,透過閱讀文字可以增進理解能力、發展語言的技巧,甚至是學習聆聽別人的意見。這些技巧十分重要,無論在家庭、學校、職場以至社會都能廣泛應用得到。因此,閱讀的影響不僅限於學業,同時還影響就業、競爭力,甚至做人處事。舉個簡單例子,向小孩讀故事書的時候,每隔一陣子便停下來,讓他們想像一下故事的發展,甚至問問他們能否想像其他的結局等,都能夠讓他們在同一個故事框框底下,發展出不一樣的故事,幫助他們發揮創意。

去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香港學童的閱讀興趣方面略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對閱讀課堂的投入度更排在榜末。(資料圖片)

癥結在於家長閱讀興趣低

有份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偉業首先向記者澄清,香港學童在閱讀興趣方面的數據並不如部分媒體所形容般差劣,雖然在某些數據表現不太理想,但整體可算是中規中矩,有改善空間。

林偉業指出報告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香港家長閱讀興趣全球最低,而且問題已存在十多年。教育界早已知道,家長閱讀興趣愈高,子女的閱讀成績也就愈好。他直言:「家長是否喜歡閱讀、是否常閱讀等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閱讀成績,也是家庭能否建立閱讀風氣的原因。」數據上亦很清晰地反映出因果關係。

林教授強調,香港學童閱讀風氣並不如一些傳媒報導的差,只是有改善空間。(羅保熙攝)

他解釋,家長作為子女的榜樣,角色十分重要,子女若見到家長不閱讀,自然也不怎麼喜歡閱讀。此外,不閱讀的家長,在子女閱讀的時候也不會和他們討論閱讀的話題。「閱讀並非單看書,看完其實還要去講。缺少討論的環節、失去閱讀的互動,那麼子女很難提升閱讀能力。」

香港作為全球工時最長的城市之一, 一般打工一族每周平均工作近50 小時,較全球平均數高出近四成,對比充滿人文氣息的法國巴黎,更高出六成七。因此,不難理解為何香港家長在閱讀興趣的數據上顯得那麼差,因為不少人在辛勞工作後,都寧願選擇放鬆自己,休息一下。林偉業認為這無可厚非:「香港人工作繁忙,就算有時間都會優先閱讀和工作有關的書籍。這某程度是亞太地區成年人工作勤力的一種體現,因為這些國家大多有較沉重的工作以至生活壓力。」他重申這並非一件壞事,因為當中牽涉眾多原因,香港是個資訊交流蓬勃的地方,生活上較多姿多采,娛樂消閒方式也不單一。這情況只是表明,閱讀對香港人而言並不是消閒的首選而已。

這個情況和鄰近的日本頗為相似。當地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五成三日本大學生表示每天的閱讀時間為「0」,是自2004年展開調查以來,比例首次過半數。這項去年底進行的調查,訪問了日本全國30 所國立、公立和私立大學10,021名學生。報告指出,大學生每日平均的閱讀時間為23.6分鐘。同志社大學副教授濱嶋幸司分析:「在高中之前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是關鍵因素。」

在香港,互聯網及電腦設備已相當成熟,市民每天都閱讀大量資訊,對於實體書的需求也有影響。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顯示,2017年公共圖書館的書本總借閱量為4,830萬次,比2012 年下跌12%。同時,到訪本地圖書館的總人次已是連續五個年度下跌,比2013 下跌至少300 萬人次。較好的是,隨着電子書館藏愈來愈豐富,2016 年起借閱量已顯著上升,去年全年使用量有46萬次。

家長為小朋友買書固然是好,能以身作則一同閱讀更好。(林若勤攝)

開卷有益 vs 為興趣而讀

林偉業表示,各式各樣的消閒的確會霸佔了原本想要閱讀的想法和時間。乍看起來是個嚴重問題,但他認為事情並不一定一面倒的壞,「今天如果我們是在問電影業、電競業人士,他們或許會告訴你這是件好事。」因為不閱讀的同時,香港人其實是將時間花在其他同等重要或感興趣的地方,甚至因此而參與和投身各方面發展。

這個說法也許有商榷餘地。生活在香港,一班來自各行各業的港漂同樣受忙碌的工作和急促的社會節奏困擾,但他們對閱讀的渴求反而增加了,還組織了一個名為《趁早》的讀書會,定期舉行活動。這多少證明了工作忙碌或許只是個藉口,問題可能是從來沒有重視過閱讀,也沒有真正建立習慣。

政府着力推動全民閱讀,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二(4 月17 日)便宣布重推校園閱讀資助,撥款每年大約4,800萬港元,為全港公營中、小學提供津貼,推動學童閱讀。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上述做法可實質地改善中、小學圖書館,加上津貼影響範圍大,希望同時可刺激到出版商提供更豐富的圖書。康文署也趁着4月23日世界閱讀日,與教育局在中央圖書館合辦同樂日,並計劃今年7月1日起在港島、九龍、新界揀選三間圖書館進行三個月試驗,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延長服務時間至晚上8時。

至於如何培養一個人的興趣,一直是教育的永恆課題,大原則是要和生活有關係。林偉業認為這可能和文化有關,他指亞洲地區的文化首要考慮的,很多時不單純在於自己本身:「我們很多人會說,想要閱讀好就要因為閱讀本身有趣,但中國人講的是開卷有益,這是因為閱讀有用處,這和西方的一套存在明顯分別。」

如果本身覺得閱讀有趣,的確對閱讀成績有幫助,但林偉業認為這並非唯一條件:「中國人說開卷有益,也許會令一些學童雖然未必喜歡讀,但還是會讀,這並非壞事。」這正好解釋了香港以至亞洲地區閱讀興趣不高但成績好的一個關鍵。他補充如果我們閱讀並不單為了「有益」,而是同時認為閱讀扣人心弦且無可抗拒,覺得有趣而去閱讀的話,「兩者相輔相成難道不是更理想嗎?」

香港可供閱讀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在室內的數量很有限。(資料圖片)

公共空間不足 閱讀環境難求

過去,曾有意見認為本地缺乏公共閱讀空間如公園廣場、圖書館以至咖啡廳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廣播也窒礙一般人閱讀,這直接間接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閱讀文化。此外,私人的居住空間也太小,不少家庭幾乎沒有丁點寧靜的空間學習和閱讀。林偉業認為,充足的公共地方對閱讀的確有幫助,尤其是良好的室內空間。惟他坦言:「公共閱讀空間,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是件非常奢侈的事。」

香港社會居住空間小,尤其是劏房戶,很多不能長時間逗留家中,部分人更可能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才回去。這些人可能因此會透過佔用其他公共空間去解決以至彌補問題,如在公園久坐休息、或在公共圖書館看報乘涼。林偉業認為這不是他們的問題,但卻暴露了本港公共空間捉襟見肘的尷尬處境:「公共閱讀空間牽涉到的不單是閱讀的問題,還是整個社會結構問題。」

由此可見,學童的閱讀習慣及興趣,除了影響他們自身,也關乎到家庭文化、教育、社會、設施配套等多方面,要裏裏外外一同配合。林偉業認為,培養閱讀興趣有兩個可行方法,現在一般人會花大量時間在手機和網絡上,若日後能夠在智能手機大量提供閱讀材料和電子借閱,有助培養閱讀興趣。另一個做法則較傳統,重點在於「悶」,他以自身的經歷指:「小時候家裏就不習慣開電視,在這樣的環境下,自不然拿起書本閱讀,畢竟這是個唯一的消閒方法。」

上文節錄自第10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23日)《戰火下閱讀》。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