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斷軍事協議的菲律賓尚難擺脱美國陰影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自從2016年就任後,就屢在毒品查禁、人權、南海、軍事獨立等問題上與美國齟齬不斷。尤其2019年12月美國利用涉嫌包庇毒販的菲參議員德利馬(Leila De Lima)遭逮捕一事,對菲律賓展開制裁,激使杜特爾特於2020年1月揚言終止菲美《來訪部隊協議》(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並下令禁止內閣成員赴美,最後終在2020年2月11日宣布正式終止。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得知後,形容此舉「不幸」,宣稱「我認為這對我們與菲律賓的長期關係、他們的戰略位置、我們人民與我們國家之間的紐帶來說,是在朝着錯誤的方向移動」,並示意這不利於向中國施壓遵守國際規則。畢竟在美國來看,自19世紀以來,菲律賓始終是美國面向中國的橋頭堡,又具有傾銷美國資本的作用。因此菲律賓自主性的展現,無疑會妨礙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政府與社會曾長期宣傳殖民菲律賓時的「貢獻」,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1843─1901年)總統還在1898年美西戰爭大勝後自稱:「其實我並沒想過要得到菲律賓。所以,當上帝把它作為禮物賜予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如何是好」,顯然是刻意抹去了菲律賓人的敘事: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1869─1964年)領導的菲律賓軍隊正期盼獲得獨立,還以為美國大兵是來協助自己驅逐西班牙人的幫手。迨美軍禁止菲軍進入馬尼拉後,菲律賓人這才發現受騙,隨即展開轟轟烈烈的游擊戰爭。

很多時候,掌握話語權就能掌握講故事的權利,而誰能講出一個更好的故事,誰就有詮釋事實的能力。以散播「文明」為己任的美國輿情,彼時便義正嚴詞地宣布「這牽涉到國家的榮譽,美國不能在面對起義的時候退出島嶼」,菲律賓就這樣淪為美國的殖民地。

西班牙殖民時,透過菲律賓獲得對華貿易的巨額利潤,美國歷史學者舒爾茨(William Lytle Schurz,1886─1962年)就形容過「馬尼拉就是中國與墨西哥間的轉運站……每年航經中國海到達的商船,着實是它繁榮的基礎」。因此遠比西班牙重視工商發展的美國一旦佔領菲律賓,自然更不會放過這群肥腴島嶼隱藏的經濟潛力。美國外交官巴列特(John Barrett,1866─1938年),就直白地鼓吹稱:「從那裏我們可以擴展商務和貿易,並且隨着中國的開放可以大大分享物質利益」。

麥金萊也坦承:「菲律賓群島將不僅為美國貨物提供一個市場,而且將提供一個極大地有助於支撐美國在華利益的海軍基礎」。因此在取得菲律賓後不久的1899年,美國之所以要提出中國門戶開放政策,除了遏制歐美列強的瓜分野心之外,亦有確保發揮菲律賓區位優勢的用意。只要美國將擴張的目光繼續瞄準於亞洲,那麼菲律賓的軍事與經濟利益便不會被徹底放棄。

若略述一下美國對菲律賓的剝削與輕蔑,便知道菲律賓在美國殖民下所遭受的壓力比西班牙還大得多。1909年美國製定《佩爾-奧爾德奇法》(Payne-Aldrich Tariff Act of 1909),規定美國輸菲商品完全免税,替美國資本打開市場;1913年的《安德伍德─西蒙斯法》(Underwood-Simmons Act)降低關税後,又令菲律賓商品加深對美國的依附性。這導致原本外貿多元的菲律賓,迅速轉變成經濟集中依賴美國的殖民市場。

1906年,美軍屠殺菲律賓南部反抗殖民的摩洛人。(Rare Historical Photos網站)

原本1900年時美國在菲律賓貿易總值僅佔11%,但到了1920年時已高達65%,1935年時更佔比72%,對美進口值則佔了64%,1933年菲律賓出口的86%全是對美。加上美國籠絡菲律賓大地主,以及徵收重税,種下菲律賓人民至今都甩脱不掉的貧困根源,甚至連當時的菲律賓政府都苦於收入短絀的窘境。至於軍事掃蕩更不用說,主張民族主義的人士紛紛遭捕殺流放,質疑美國統治的報刊也屢被取締。根據估計,光是三年的美菲戰爭,可能就令20萬以上菲律賓人死亡。

如此嚴酷的殖民統治,美國參議員洛奇(Henry Cabot Lodge,1850─1924年)說:「我們把菲律賓人的福利看作神聖的信仰,但我們考慮美國人民的福利是第一位的」。另名參議員貝弗里奇(Albert Jeremiah Beveridge,1862─1967年)則更不客氣,他在1900年發表演說時斬釘截鐵地宣示:「菲律賓永遠是我們的,就像憲法表明的『永遠屬於美國領土』。還有在菲律賓之外的中國無限市場,我們一個也不會撤退。」,並蔑稱菲律賓人具備「野蠻血統、東方血統、馬來血統、西班牙的典型」,質問「這些是自治政府的元素嗎?」,連自治權都不肯稍給半分。

面對美國的宰制,雖然菲律賓民族主義的壓力,藉由1946年的獨立暫時得到形式上的宣泄,但美國在替菲律賓制定的憲法保留了駐軍與經濟特權的條款。且殖民經濟與教育同化政策也打造出一批親美階級,這使菲律賓始終擺脱不了美國的陰影。即使在打着民族化的旗號下推出一連串經濟「菲化」法令,但適用範圍竟繞開美僑,結果真正受打擊的反倒是大批華人,菲律賓對美國經濟的依附結構依舊未翻轉、也不敢徹底檢討。至今,美國仍是菲律賓最大出口國,以及第四大進口國。

原本譴責美軍駐留的阿基諾夫人,竟於1991年幡然率領群眾遊行,反對美軍撤離。(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至於侵凌主權的1951年《美菲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雖然受到不少菲律賓人反彈,但仍有大批菲律賓人認為菲美軍事同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根本,同時是刺激美軍基地駐地經濟增長的成長藥。因此當1991年菲律賓參議院否決美軍繼續駐留的決定後,曾大力抨擊美軍是馬科斯(Ferdinand Emmanuel Edralin Marcos,1917─1989年)專制政權禍首的阿基諾(Maria Corazon Cojuangco Aquino,1933─2009年)夫人,竟幡然變臉支持美軍續留,甚至率領數十萬群眾遊行企圖施壓參議院,這就深切表露菲律賓對美國的矛盾情結:既反感,但又不敢斷然一刀切

即使是看似領導穩固的杜特爾特,亦難以撼動沉痾百年以上的親美結構。雖然杜特爾特多次警告要把美軍全部驅離出菲律賓,但在菲國內仍有極高聲浪反對此舉。就拿這次終止《來訪部隊協議》來說,菲律賓前外交部長羅薩里奧(Albert Ferreros del Rosario)竟聳動地稱這是「民族悲劇」,還呼籲人民起身抵抗。還有值得注意的是,杜特爾特從未表明要廢止《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這彰顯他反美與去殖民化的力度終究有現實制約,不應被過度放大。

而特朗普(Donald Trump)雖然也自稱對杜特爾特的決定不介意,還喜孜孜地認為「這可省下大筆錢」。但只要菲國對美國的依附關係未根本性地改變,美國一天不放棄獨霸太平洋的戰略企圖,那麼自殖民、冷戰、再到今日以降,始終揹負對華戰略與經濟制衡目標的菲律賓,就永遠不可能不繼續被星條旗的陰影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