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記者記錄世界各地「安樂死」瞬間 有人臨別當天邀親友開派對

撰文:ETtoday
出版:更新:

「安樂死」在許多國家仍充滿爭議且並未合法,日本國際記者宮下洋一走訪瑞士、荷蘭、比利時、美國、西班牙及日本等國家,直擊安樂死的「瞬間」和現況,探索生命的究極之問,尋找何謂「理想死亡」的答案,出版社集結發行,也榮獲第40屆講談社非小說類文學獎。

宮下洋一撰寫《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探討安樂死最新現況。「安樂死」真的如同字面意思,是一種安詳離開人世的方式嗎?患者究竟承受着何種痛苦和折磨,以至於決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目送這一切的家屬,又是怎麼想的呢?

宮下洋一《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書本封面

從西方到東方,宮下洋一除了回溯各國患者在死亡之前所經歷的過程,也訪問到了他們的親友,以及持贊成或反對立場的前線醫生、相關機構、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的日本會員、因為「安樂死事件」被問罪的日本醫生等。

例如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生命週期」(Life Cycle)創辦人艾瑞卡普萊希克,在某次協助腦中風臥病在床的父親自殺之後,從此踏入了協助自殺的世界,曾一年協助80個人「結束生命」,其中也包括外國的自願者。

還有一名住在荷蘭的威爾威瑟,因為罹患鱗狀細胞癌而決定接受安樂死。當天他找來親友舉辦了一場派對,作為最後的道別,而在照片拍攝後一個小時,威爾就離開了世界,享年66歲。

一位名叫莎賓娜潔莉絲卡的空中服務員,31歲時因為腦梗塞失去了行動自由,從此在病床上生活了22年。她接受協助自殺的前一天,她留下遺言希望男友「能夠懷抱著希望活下去」,得年53歲。

宮下洋一後來發現,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缺少東方家族社會重視的「群體意識」,所以選擇安樂死的阻礙較小。而在國家、文化、宗教等不同價值觀的影響下,每個人的想法也會不一樣,究竟要怎麼死怎麼生?其實各憑自己的判斷。而讀者跟着他豐富的現場紀實報導與思路,也能重新對生命的始終,做出不同觀點的審視。

【相關圖輯】日本女子重病赴瑞士安樂死 親手按下開關淚別親人 NHK全程跟拍(點圖放大瀏覽):

+5

【相關圖輯】結婚51年老夫妻確診新冠肺炎 最後一同摘下呼吸器伴着彼此 相隔6分鐘離世(點圖放大瀏覽):

+3

【本文獲「ETtoday」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