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與書記處職權幾經沉浮 誰是中共最高領導機構?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核心決策機構名目繁複,職權及地位幾經變更。眾所周知,習近平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七位常委共同決定國家大政方針,不過習核心的權力何來?七常委是否需經選舉產生?還需一一道來。

目前中共中央架構為:在近9000萬的黨員中,選出約3000人的全國黨代表。而在黨代表大會產生中央委員會(200餘人),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約25人),及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成員(歷史上五至九人不等,目前為七人);中央書記處成員由政治局常委提名,中央委員會通過。

在黨代會閉幕期間,其職權依次轉移給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則為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辦事機構。

但在歷史上,中央書記處成員地位曾等同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亦曾有過政治局常委被撤,書記處全權代表中共的核心領導機構的時期。

中共十八大后新一屆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而十八大換屆前的各省黨代會都選出了十八大代表。(人民網)

中共權力核心機構的變更

1921年7月 中共成立之時,因黨員寥寥,並沒有中央委員會,僅設立三人中央局,陳獨秀任總書記。
1934年 中共黨員增至30萬人,為更好地領導人數倍增的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此時中央政治局亦已存在,但與中央書記處指向相同、人員組成相同,中央書記處發出的文件具有代表黨中央的最高效力。
1943年 兩機構職權分離,確定在兩次中央委員會之間,由中央政治局擔負起決策黨工作的責任,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則成為處理政治局做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機關,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主席亦是毛。
1945年 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撤銷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書記處將朱德、周恩來納入,成為最高領導機構;書記處主席同時擔任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50年任弼時病逝後,陳雲進入書記處)
1956年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分水嶺:書記處不再居於政治局之上。會上明確中央政治局與中央書記處職權的不同:前者是決策機關,後者是處理黨的日常工作的機關;政治局的主席同時成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同時,中央書記處的第一把手不再稱為主席,而是「中央書記處總書記」。

鄧小平被選為書記處總書記,外界視此為毛澤東培養他的職位,因為中央書記處的職權和影響力仍很大,形成「黨主席——總書記」的二元體制:

鄧小平曾向毛澤東提出,書記處還是作為政治局辦事機構,負責對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傳送。毛澤東不同意,強調書記處是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什麼事都要管,中央的事由你們做,發文用中央的名義。凡是黨政軍各方面送中央常委(即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報告、文件都要先送書記處。一般問題,書記處討論決定,即可下達、執行。重大問題,書記處先拿意見再報中央常委討論、決定。

王稼祥、毛澤東與鄧小平。(網絡圖片)
書記處要處理大量日常工作,經常每周開會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澤東的直接領導。書記處的同志最早聽到毛澤東的聲音,知道中央核心的決策,反而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靈通。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權力核心機構的變更(續)

文革期間 中央書記處一度被撤銷。(此時,鄧小平經歷第二次下台)。
1980年 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通過恢復中央書記處的決議,並明確其職能由「處理中央日常工作」,該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辦事機構」,令書記處的地位和功能下降,這一結構關係延續至今。
1982年 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不僅撤銷了毛時代一人獨大的「主席」之位,亦將「總書記」頭銜提升至中央委員會,成為中共的最高負責人。中央書記處不再設立總書記,其職務由排名第一的書記承擔。

書記——黨組織最高位 意為「人民公僕」

縱觀中共架構及其歷史,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黨的核心領導機構,到黨的辦事機構,上至中央委員會,下至各省市黨委組織,其一把手的稱謂都採用「書記」。

「書」、「記」二字在古代漢語中都是代指從事公文、書記工作的人,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秘書。在西方官僚系統中,「書記」屬於最低的事務級、辦事級人員。

共產主義政黨多以「書記」作為黨組織負責人的稱謂,用意是強調公職人員並非官老爺,而是「人民的公僕」,1921年,中共成立之時,從俄語翻譯中選取了「書記」一詞,亦是如此用意,意味著書記是站在人民身後的辦事人員,而非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所謂「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