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跨境學童悲歌 與港名校無緣難融入社會 雙非家長做錯決定?

撰文:陳曉
出版:更新:
「雙非」學童難以真正融入香港社會。 (視覺中國)

2001年「莊豐源案」的判決拉開了內地父母赴港生子潮的序幕,此後十幾年間,超過20萬「雙非」(父母雙方均非香港居民)嬰兒在香港誕生。現在許多當年的「雙非」嬰兒已經進入了適學年齡,令深圳各個關口湧現出一批每日跨境奔波的跨境學童。據深圳邊檢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往返深圳和香港兩地的跨境學童人數已超過3萬人,過境主要集中在深圳羅湖、皇崗、福田等口岸。

內地《博客天下》刊文稱,雖然當年許多赴港生子的「雙非」家長,都是為了子女能在長大後,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不過,由於香港與內地在社會、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異,令部份「雙非」家長開始考慮當初是否做錯了選擇。而每日奔波穿梭兩地的跨境學童儘管已經進入香港讀書,但是種種條件限制下,他們無論是在上學路上,還是在校園裏,始終都是處於被保護的狀態,離真正的香港社會始終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屏障。

地域所限 跨境學童難入名校

文章指出,由於跨境學童家在深圳,學校在香港,令他們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比一般內地和香港的普通學童要多,使他們只能選擇香港新界、屯門等離深圳較近地區的學校。可是多數香港的名校是在香港島和九龍地區,「雙非」父母所所期盼的香港一流教育,並未真正令子女受惠。現在部分「雙非」父母,只能冀望子女能用成績拼進一個比較好的中學。

現在不少「雙非」家長都需要直面一個問題,是繼續堅持,抑或選擇放棄。 (視覺中國)

跨境學童難融入中港兩地

此外,香港學校的校園環境也沒好到哪兒去,與普遍有大操場、大活動場地的內地學校相比,顯得又擠又小。而香港學校的全粵語教學、繁體字書寫,以及語文課不教拼音等,都令許多「雙非」家長感到頭疼。有「雙非」家長認為,不懂拼音便不算是正統的中國人,因此利用假期教導子女在香港完全沒用處的拼音,加重小孩的學習壓力。

反觀內地的學童,在素質教育的口號下,內地小學不可以給低年級學生留作業,考試不可以列排名榜,不可以給學生太大壓力。這些都是二年級便要分精英班和普通班的跨境學童無享受到的待遇。

另外,生活在深圳的「雙非」家長也不希望子女太過融入香港社會,認為與香港人不是處在同一個世界,子女只需接受香港的教育就好。不過,他們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子女,在行為和價值觀上,都早已與內地的小孩有所不同,令一些跨境學童無論是在深圳,還是在香港,都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現在不少「雙非」家長都需要直面一個問題﹕繼續堅持,抑或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