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戰狼」與「跪台」 處境尷尬的國台辦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專司負責對台工作的中國大陸國台辦和官方媒體演了一出「雙簧」:以問答的形式拋出了北京將制定《國家統一法》的話題,製造議題,引導議題意味明顯。
然而,作為對台的職能機構,國台辦一直以來都在扮演兩岸間的橋樑角色。雖然在台灣問題上更趨向於「温和」。因此, 國台辦在大陸被一些網民戲稱為「跪台辦」,認為對待台灣只知道讓利,有過度的政策傾斜。在兩岸關係緊張的當下,國台辦的處境似乎越來越尷尬。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既未承認、也未否認大陸是否將制定《國家統一法》。(微博@國台辦)

在12月16日國台辦舉辦的同一場記者會上,《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分別就「以武促統、以武促和」和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進行了提問。國台辦既未承認、也未否認的回應,迅速讓大陸將制定《國家統一法》成為兩岸間關注的熱點話題。不少輿論解讀認為這是中共官方有意提前防風,以「製造議題」,為《國家統一法》的制定和出台造勢。

國台辦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序列,是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也是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的機構。一直處在大陸對台工作的最前沿。然而,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朝野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特別是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的同仇敵愾,寄望國台辦能夠挺直腰桿,衝鋒在前,更具有鬥爭精神。另一方面,國台辦溝通兩岸的職能,又要求它放低姿態,更多地扮演「好好先生」,以疏通兩岸溝通渠道。是進是退,是強硬還是温和,中間的尺度十分難以拿捏,對於國台辦來說,是個難題。

同樣的問題,中國外交部也曾面臨這樣的兩難和尷尬。曾幾何時,中國外交部不斷收到民眾,甚至一些「老同志」寄來的「鈣片」,諷刺中國外交部只知「抗議」的軟弱,寄望其挺直腰桿。今天,面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打壓和制裁,中國外交部展現了更具鬥爭精神的一面,被一些網民「戰鬥部」,西方媒體則謂之為「戰狼外交」。

解放軍早前在東南沿海演習,登陸部隊搶灘登陸。(中國軍網)

當然,並不是說國台辦要效法外交部,而且國台辦也在兩岸溝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問題在於如何把握軟硬的尺度,在推動兩岸統一上扮演更多角色。比如,此番《國家統一法》的議題,國台辦其中一項職能就是:研究台灣形勢和兩岸關係發展動向;協調有關部門研究、草擬涉台的法律、法規,統籌協調涉台法律事務。在觀察人士看來,鑑於當前緊張的兩岸關係,完全沒有必要通過與新華社一唱一和來「製造議題」,如確有其事,莫如直接公開,遮遮掩掩反而有捨本求末之嫌。當前兩岸關係之下,國台辦通過放風的方式來試探台灣的反應,毫無意義,甚至可以說多此一舉。

過去4年,中美衝突愈演愈烈,台灣成為雙方戰略爭奪的焦點,而兩岸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蔡英文的連任,讓原本就進入到冰河期的兩岸關係,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台灣的民意調查顯示,從1991年到2018年,27年間,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從13%,增加到75%;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從73%,下降到10.4%……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失去對兩岸同為一個國家的認同感。

這一局面,顯然很難通過温和的手段改變。過去一段時間,大陸不斷推出惠台政策,為台灣的農產品滯銷,為台灣的經濟困局排憂解難,但成效未彰。兩岸和統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已經成為廣泛共識,國台辦自然應該因應情勢,作出調整,聚焦於實現兩岸統一,而非刻舟求劍,陷入「和平統一」的藩籬無法突破。在台灣社會看來,國台辦所代表的就是大陸政府,是中共的傳聲筒,普遍持負面觀感,即便再如何「委曲求全」,固有的認知偏見也無法改變。

反修例運動等出現,讓中共高層意識到原有港澳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存在問題。(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另一方面,對北京來說,統一勢在必行。2017年的十九大,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了分兩階段達到現代化強國,敲定了完成國家統一的時間表。2019年初,又進一步拋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橄欖枝。但過去將近兩年時間,並未得到有效的回饋。

因此,國台辦的工作重點,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台獨勢力放狠話的層面,而應該更為具體的在推進兩岸統一進程上着力,比如之前公開宣布制定台獨黑名單,就是實質性的舉動。一直弱勢存在的國台辦,能否在推進兩岸統一的議程上應該主動出擊,扮演更多角色,以化解當前被動應對的局面,這可能是國台辦當前以及未來需要認真考量的。

在當前的兩岸關係緊張情勢,以及未來兩岸和統可能愈發渺茫局面下,如果國台辦依然故步自封,不主動作出改變,恐怕難免陷入港澳辦的覆轍。2020年2月13日,中央港澳體系進行的重大結構性調整。近些年陸續出現的佔中、修例風波,讓中共高層意識到原有機制和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在對台工作和台灣問題上,同樣面臨着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