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暴雨的警示 氣候變化將給中國帶來系統性影響|安邦智庫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2021年進入夏季汛期,中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增多,多個地區因暴雨而出現嚴重的澇災。
地處中原、歸屬於北方地區的河南省,今年降水量普遍很大。以今年7月因洪災造成重大傷亡的鄭州市為例,2021年1月1日-9月28日12時,鄭州國家級氣象觀察站降水量1506.2毫米,鄭州成為北方省會城市歷史降水量最大的城市,直追廣州市1600至200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

地處黃土高原東端的山西省,「十年九旱」是基本省情。但今年以來降水大幅增加。根據山西省氣象台資訊,截至9月28日9時,山西晉城降水量已達1312.9毫米,為建站以來歷史最高值。晉城正常年份全年降水量為650毫米左右,即9個月時間已經下了兩年的降水量總和。山西今年的汛期持續到秋季,進入10月份以來,山西多地遭遇連續強降雨,太原、陽泉、臨汾、長治、呂梁、晉中等地均創下10月上旬累計降雨量歷史紀錄。

+1

長期以來缺水的北京市,今年的降雨量也達到數十年以來的峰值。2021年6月1日至9月30日,北京出現了長達122天的「超長汛期」,共出現降雨79場,平均雨量達大雨及以上量級降雨10場(暴雨2場)。全市平均降水量792.6毫米,較常年同期(425.7毫米)和近十年同期偏多90%和70%,累計降雨量為近60年以來最多;海澱等7個國家級氣象站降水突破歷史極值。斷流25年的北京母親河永定河,其綿延170公里的北京段全線恢復通水,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不僅北京,在華北地區的21條主要河流,也正在恢復往日的生機。白洋澱、衡水湖、七里海水光瀲灩,重現華北水鄉的榮光。

實際上,近年來,北方地區的降雨量增加已成趨勢。資料顯示,1999年至2007年,北京連續九年乾旱。2008年至2020年,連續13年多雨。隨著降雨增加,密雲水庫的來水量逐年增大,蓄水量增加。2013年,蓄水量首破12億立方米;2017年,達到20億立方米;2021年入汛以來,蓄水量達34.5億立方米,突破1960年建庫以來最高紀錄。

氣候變化是長週期變化,短期內難以察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們可能處在一個氣候急劇變化的當口。據國家氣象部門的專家指出,自1978年以來,中國華北、西北地方進入了一個長達20年至30年的降水偏少週期,而南方則降水偏多,公眾稱之為「南澇北旱」。專家們研究認為,2004年前後,上述週期基本結束,北方降水開始增多,而南方則將減少,這一週期也可能持續20年至30年。2013年時,曾有氣象專家預期,2020年前後,北方降水可能達到峰值,之後會減少,而南方則會相反。近年來,華北地區年降水量明顯增多。與此同時,南方地區的降水開始減少,印證了專家們的預判。在中國東部持續數十年的「南澇北旱」降水格局,正在靜悄悄地發生變化。雖然短期內難以改變南方降水豐沛、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基本局面,但相關變化對中國仍然影響巨大,是中國氣候變化的重要標誌。

10月9日下午,天津寶坻區藍天救援隊5名隊員赴山西開展救援工作。(寶坻區藍天救援隊)

早在2014年,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曾在《「新冰河期」的中國戰略風險》一文中,談到了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問題。文中提到,中國降水出現了所謂「南北互換」,原本應該「北旱南澇」的大氣候格局,現在正在變成「南旱北澇」的轉移過程。降水的遷徙和轉移,是世界氣候巨變的一種表現。

作為獨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安邦對於氣候變化的關注並不限於氣候本身。在我們看來,氣候改變的影響實際遠遠超出了降水影響的範圍,而是深入到社會、經濟、城市發展的各個層面,深入到國家治理層面。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早就通過歷史氣候的研究證明,中國古代數千年歷史上的多次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戰爭,都與氣候變化存在巨大關係。未來,中國氣候的變化也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就短期而言,北方地區受到的影響要比南方地區更大一些。

首先,長期習慣於乾旱氣候的北方地區,將會經常面對洪澇災害。氣候變化之下,中國北方地區將面臨更多洪水引發的自然災害。過去,華北、西北的泥石流區域眾多,災難應對不足已經是「共識」,今後的相關災害頻率可能增加。這種巨大的「切換」對北方地區是個考驗,類似今年鄭州市出現的城市澇災、今年秋天在山西多地出現的秋汛,今後恐怕會在更多的北方地區出現,北方地區的政府、社會、市場等各個層面,都需要迎接這種新的挑戰。

其次,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農業在相當程度上是個靠天吃飯的行業,即使現在也是如此。中國南北地區氣候的變化,將對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造成重大影響。如果「北澇」和「南旱」過於嚴重,將會顯著改變南北地區的水熱條件,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和其他農業門類。

搶險救援人員連夜加固加高汾河堤壩。(微博)

第三,對北方地區的城市建設、交通基建、水利設施等領域將造成普遍影響。中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這幾十年,正好是「北旱南澇」的氣候階段。在北方地區,城市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式和標準,比如防洪標準,是按照北方地區的氣候條件來設定的。但氣候顯著變化,將使得北方的城市基建面臨全新考驗,城市建設在防洪標準、地下洩洪系統的標準等方面,交通基建在防洪、抗侵蝕等方面,都可能需要調整。對於南方地區來說,則需要在上述方面增加抗旱的設計與功能。比如,按照最早的設計,三峽水庫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但面對南方旱災,2009年,國務院批准三峽水庫正式增加了抗旱功能,與防汛處於同等地位。2011年5月,面對當時的嚴重旱情,三峽水庫執行緊急抗旱調度。

第四,氣候變化對於北方地區的文物保護也帶來挑戰。長期以來,北方地區的文物保護適應了北方乾旱氣候,「北澇」的到來將帶來文物保護的大難題。最近山西普降暴雨,使得國寶晉祠、天龍山石窟等地發生漏水坍塌。類似的例子和問題,對於整個北方地區同樣適用。

第五,南北氣候變化可能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帶來影響。隨著北方地區的水熱條件改善,南方地區的動植物可能會出現「北移」。比如,2021年8月,北京密雲區首次發現一種名叫「尖帽草」的草本植物。尖帽草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如江蘇、福建、台灣、廣東、海南等省,只有與南方省份緊密相接的山東才會偶爾看得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會產生何種影響,還有待觀察。

最終分析結論: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中國的氣候也在出現趨勢性的巨大變化。今年以來北方地區降水量普遍大增,給多個中國北方城市帶來了不小的災難。對於主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區的中國來說,氣候變化對於中國的農業、生態環境、河湖系統、城市建設、政府治理、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救災等多個方面都將帶來系統性影響。對於長週期的氣候變化,我們也需要從較長週期來考慮系統應對和調整。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安邦智庫10月11日《每日金融》分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