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印度學者:中國崛起正在被印度理解

撰文:賀帷 吳婷
出版:更新:

《國家地理》探險家保羅•薩洛佩克為追隨早期人類的腳步正在進行長達10年的環球徒步旅行。在行至亞洲時,保羅說:「亞洲地域無邊無際且複雜多變,我彷彿置身於一個拼接的微觀世界裏,不知是何力量將它們鬆散地連接起來。」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亞洲的古老文明,也常常給人一種錯亂感。
印度究竟是怎麼看中國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新德里亞洲學者聯合會主席斯瓦蘭•辛格(Swaran Singh)接受01記者採訪時,部分地道出了印度的想法。

01:印度10月初用高規格接待了習近平。我們認為,這次訪問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印兩國的外交心態,從原來的過於陷入邊界衝突等事由,變得求同存異,更開放也更務實,更能理解彼此的政策和行為。對此您怎麼看?

Singh:上世紀八十年代,印度的一位年輕首相也就是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與鄧小平會面,鄧小平曾說,作為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兩國用一個聲音說話,全世界就都會聆聽」。 鄧小平說在這話是在30年前,30年後的今天中國和印度在世界的影響力都不同於以往。在今天中印兩國領導人見面,毫無疑問是一個國際性的大事件。畢竟中印兩國人口規模加起來有27億,如果這兩個國家分別努力為兩國人民謀福利,就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美國這一世界頭號大國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從多個國際組織中「退群」,使得中印關係的範疇遠遠超過了雙邊關係。

具體到這次習近平和莫迪的非正式會晤,我認為非常具有開創性,總結起來有三個點:首先是非正式會晤沒有正式的議程設置,對於議題的討論十分開放、靈活;其次,非正式會晤意味着沒有達成協議的壓力,所以兩國領導人能夠十分自由的交換意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非正式會晤沒有輿論的壓力。而且從武漢到金奈,可以看到兩國領導人的身體語言都非常放鬆。習近平說,這是一次十分 有意義的經歷,正如他所說,他們之間進行了心對心的交流。

這讓我想起上世紀50年代,當時中印剛剛建交,當時兩國都有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和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他們想改變世界,雖然當時都沒有足夠的能力,但野心勃勃。現在習近平和莫迪,這兩位領導人不僅具有雄心壯志還很有決斷力,中印兩個國家的實力也有不同以往,在此前提下,他們這次的會面的意義就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的 ,也釋放出了很多與政治有關的信號,比如邊境、反恐等問題。

中印首脑采取非正式会晤的形式更具创新性,讨论相关议题时空间更大。(新华社)

01:您提到 「改變世界」的野心,上世紀80年代,中印兩國領導人都提出過「亞洲世紀」,當時這一說法印度較多提出,中國提的少;但現在已然反轉,中國提的多,印度反而提的少了。這裏是否存在印度心理落差的因素?我們也注意到,2018年一些西方媒體曾有過一段時間集中討論這一話題, 並認為未來的亞洲世紀就是印度世紀。印度主流輿論對中國怎麼看?眼見中國這一鄰國快速崛起,印度最大的疑惑和擔憂是什麼?

Singh: 65%的印度人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年輕的力量正在主導印度,這些人對於印度和中國的歷史衝突並不了解,他們對於印度領土主權也知之甚少。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越來越多印度年輕人選擇前往中國留學,尤其是學習醫藥類的學科,現在去中國留學的印度人數已經超過了去英國留學的印度人。我與這些年輕人有過交談 ,他們對中國與印度的政治關係並不感興趣。

年輕人的視角非常全球化,而年輕人在印度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所以印度的政客必須要反應年輕人的聲音,如果年輕人對中國友好,想要與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政客就要滿足這樣的要求。

你提到的對於中國崛起的疑惑和擔憂,印度普通民眾對中國崛起的具體內涵,對於中國的興趣和研究目前大部分還是侷限於學術圈研究中國的印度學者,外交官和商人。他們認為由於中國崛起導致的地區局勢變化,尤其是中國如何創造新的決策和治理模式,以及中國在多個倡議中佔據領導地位,比如有關氣候變化的合作倡議、金融發展,是不可低估的,這些也不斷衝擊着印度的精英。

當然,印度媒體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過去這些年我們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崛起,當然中國正面臨與美國的貿易爭端,這些相關消息常常大幅出現在印度新聞的版面。總的來說,從普通印度民眾到專家學者,對中國的興趣都日益增加,很多印度平民都開始使用中國的產品,每一年在印度都有聲音開始討論,中國的商品正在大肆流入印度市場,越來越多印度人開始購買中國產品。這是中國與印度正在發生的良性互動。而中國的崛起在某種意義上正在被印度理解,很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中印關係正變得更加務實,這也為兩國擴大經貿合作奠定了基礎。

01:外界看中印關係的時候,常常會用「龍象之爭」來形容,這裏面既有中印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有巴基斯坦的因素。您剛提到「中國崛起正在被印度理解」,中國在處理印巴問題時的做法,是可以被理解的嗎?印度在一帶一路倡議上的姿態,似乎給出了答案。

Singh:原則上,印度支持建立經濟長廊,且已經建立了許多國家建立了經濟長廊,中國也是其中之一。這個經濟長廊叫Bangladesh China India Myanmar (BCIM) Corridor , 此經濟長廊作為一項倡議,建於1999年,所以中印兩個在這方面已經開始了合作。問題在於,中國和巴基斯坦建中巴經濟合作走廊,其中500公里位於克什米爾的爭議區域,這是印度的自制領地。在此之前,中國一直聲稱這段區域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爭議區域,中國也認為不應該投資受爭議領土。目前中國很顯然在投資受爭議領土,基於中國和巴基斯坦間的經濟合作,中國認為曾經稱為受爭議的領土現在屬於巴基斯坦。印度不會干涉中國和巴基斯坦的交往,但是在印度的自治領土上印度不會參與所謂的經濟合作。

在第一屆「一帶一路」論壇上,本應對印度的擔憂給予考慮的中國,反而選擇了再次忽略印度。其他議題也同樣重要,但最重要的第一項議題是,中國的鄰國裏最大的經濟體是哪一國?是印度。習近平宣布其偉大的關於建設國與國之間聯繫的設想,也許此項聲明應該在新德里宣布,但實際上地點選在了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所以印度會認為總書記的設想中印度並沒有那麼重要,這是印度的想法。

所以2017年和2019年印度沒有參加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論壇,但印度也沒有在抵制「一帶一路」或削弱其影響力。印度在經濟領域建立合作關係,例如在投資銀行方面,中印兩國也在探索潛在的合作方式,現在印度還未參與到這樣的合作當中。中方需要進行多方斡旋,印方也是一樣。我們應該求同存異,暫時擱置爭議,在可以合作的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