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或一年三大選 內塔尼亞胡的特朗普式掙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面對司法部門包括賄賂在內的四項起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上演了一幕特朗普式的自辯:「這是一場政變圖謀」、「有外部利益介入」、「調查我的人本身就應該被調查」、「他們想要打倒一個想見到國家強大的右翼總理」。

在位10年的內塔尼亞胡還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我正在經歷的實在不容易——我也是一個普通人,我的血、我太太的血、我兒子的血都在流。」

以色列的總檢察長周四(11月21日)正式起訴內塔尼亞胡一宗賄賂罪,以及三宗欺詐和違反信用罪,使其涉嫌違法行為重新變成以色列最重大的政治新聞。

近來,內塔尼亞胡在加沙地區針對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以及在敘利亞進行了多番軍事行動,同時又有美國特朗普政府變相承認約旦河西岸猶太定居點的合性地位,本來已將以色列政治輿論的關注點轉到他最為擅長的國家安全、錫安主義等議題。如今卻被此等司法嫌疑一舉奪去其鎂光燈,難怪內塔尼亞胡會在起訴公布後一連兩日用上連串「特朗普式」用詞反擊。

以色列總檢察長曼德爾卜利特(Avichai Mandelblit)。(路透社)

然而,正如人稱「熱帶特朗普」的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早被國會聯手架空一樣,演出特朗普戲碼的各國右翼政客,卻不一定能夠像特朗普一樣的「當街開槍掃射而不失選票」。

大選後大選再大選?

以色列在本年4月和9月都已分別進行了大選。從來沒有單一政黨能奪得國會61席多數的以色列,更接連遇上眾多政黨完全不能合作籌組聯合政府的局面。

9月大選之後,屬於利庫德集團(Likud)的內塔尼亞胡,與政治新力軍「藍與白」(Blue and White)領袖甘茨(Benny Gantz)都分明試圖籌組政府失敗。如果沒有任何議員能在大約三個星期之內成功組成政府,以色列將無可避免要進入全國人民皆想逃避的「一年內第三次大選」。

目前,最明顯可以避免大選的出路,是擁有33席的「藍與白」與擁有32席的利庫德集團聯手合作。兩黨聯手的最大阻礙正是內塔尼亞胡本人。

「比比王」的最後一戰

根據以色列「第十三頻道電視」(Channel 13 TV)發布的一項民調,有56%以色列民眾認為如果內塔尼亞胡被起訴則不應繼續領導政府,而繼續支持他的和沒有意見的則分別有35%及9%。從此等民意看來,內塔尼亞胡似乎是大勢已去。

可是,要踢走人稱「比比王」(King Bibi;取自其名字的第一個音節)的內塔尼亞胡,卻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首先,在法律上,以色列早有「部長級官員被起訴必須辭職」的案例,可是總理被起訴應否辭職卻是於法無據,而內塔尼亞胡本人早已多次表明他不會請辭。

其次,利庫德集團也是一向忠於其領袖的政黨,近50年來只曾有過4位領袖。要從黨內策動反內塔尼亞胡的運動殊不容易。

更有甚者,內塔尼亞胡本人也一直有效壓下黨內的「可能挑戰者」。例如目前最有可能繼任利庫德集團領袖的人是一個名為薩哈爾(Gideon Sa'ar)的現任教育部長,可是他在全國性知名度卻甚為低落。

目前,薩哈爾已公開聲明如果以色列再次進行大選,利庫德集團成員應重新考慮政黨該由誰領導;同時有兩位利庫德集團議員亦作出同類呼籲。不過,黨內諸如司法部長、外交部長等頭面人物卻繼續表態支持內塔尼亞胡。

在司法層面上,以色列的左翼政治料將入稟法院,以內塔尼亞胡只領導過渡性政府、並未得到國會多數支持為由,要求法院判定他必須自認無權執行總理職務;而「藍與白」亦要求同時兼任農業部長、衛生部長、社會事務部長和猶太人流散事務部長的內塔尼亞胡先辭去相關職務。

面對此等黨內外的挑戰,加上人民厭惡再次大選的壓力,內塔尼亞胡權位尚穩,卻遠遠不及特朗普在彈劾案中的地位之穩。雖然手握總理權力的他,仍然能夠炒作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政治事件,不過目前以色列政壇的各種逆風,也許將為這位70歲政客吹起輓歌,任他如何「扮演特朗普」也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