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搭配「中俄+」模式 三國軍演何以與別不同?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12月27日至30日,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三國軍隊在北印度洋和阿曼灣國際海域舉行為期4天的聯合軍事演習。這是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首次與中俄聯合舉行軍演。據三國軍方介紹,此次演習是為了打擊海上海盜行為及恐怖主義,促進戰略航道和地區的國際貿易安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中俄軍方經過近15年的合作,開始將這種關係進行拓展,「中俄+」軍演模式登場。這種「中俄+」模式不是西方國家之間的那種軍事同盟,也不是單純是為了向第三方秀肌肉,而是一種全新的以中俄為主的多元化軍事合作模式。

+2

從三個國家不同的角度來看,此次演習意義非比尋常,畢竟三個國家在美國眼裏不是競爭對手,就是敵人或威脅。對於伊朗而言,它40年來曾與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阿曼等不同國家舉行過多次海軍演習,但此次則是和中俄首次聯合軍演。由於眼下伊朗受美國封鎖和制裁,伊朗加入演習也有一定的政治內涵。從中俄的角度看,這更能體現軍事層面的共同體意識,也符合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佈局。

過去14年,由陸地到海洋,由協作到合作、由合作到深化合作、再到「海洋命運共同體」,最後到海陸空三軍配合的多維度「立體」軍事演習,中俄軍方經歷一個成熟的戰略合作期。而且,其中的轉型,大多和地緣政治的演變息息相關。比如,2005年的首次中俄聯合演習,名叫「和平使命-2005」,適應了上合組織成立後應對地區安全及反恐任務的需求。從那以後,兩國「和平使命」演習都會照常上演。

到了2012年,中俄的合作由陸地轉向了遠洋,「海上聯合」演習模式登場。當時適逢美國的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推行重返亞太或亞太軍力再平衡戰略,中日領土爭端、南海爭端矛盾突出,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俄兩軍便上演了「海上聯合-2012」的軍事演習。一方面,俄羅斯藉此凸顯自己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另一方面中國更多地強調讓地區國家參與地區事務。

自那以後,中俄軍方在海上的聯演就開始機制化和常態化。到了2015年,中俄便舉行了立體登陸演習,兩國部隊向俄方太平洋沿岸地區派出了400餘名陸戰隊員,強化兩棲作戰的協同與配合。到了2018年9月在俄羅斯後貝加爾邊疆區楚戈爾訓練場的「東方-2018」中俄聯合戰役演練,中俄的軍事演習規模「空前」,且和之前的「和平使命」和「海上聯合」軍演不同,兩軍的合作已經到達協調作戰指揮結構和武器系統的緊密程度。

2019年11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右一)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時交流。(AP)

2019年7月下旬,中俄雙方戰略轟炸機和預警機參與的首次聯合亞太巡航。俄國空軍出動兩架圖-95戰略轟戰機和一架A-50預警機,中國方面則出動兩架轟-6戰略轟炸機和一架空警-2000預警機,雙方舉行了首次聯合亞太巡航。俄國國防部在一份聲明中說,作為俄中夥伴關係的一部分,此類聯合巡航今後將在亞太地區常態化。

這種軍事合作的轉變也和中俄政治互信的與日俱增是離不開的。有分析認為,面對美國壓力,中俄兩國正因各自利益驅使進一步靠近。

比如,近兩年西方國家領導人聚會的時候,中俄領導人都會巧妙互動。2018年6月加拿大七國集團(G7)領導人峰會期間,法德等國忙於應對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各種單邊和孤立主義政策,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則在北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同意完善俄中軍方現有合作機制,拓展軍事和軍事技術領域務實合作。同樣,今年就在西方國家領導人齊聚法國紀念二戰盟軍諾曼底登陸75周年之際,習近平訪問莫斯科,和普京簽署一系列貿易協議和投資意向,並宣布建立更廣泛的雙邊戰略伙伴關係。

所以,中俄的政治互信一直在加強,進而也促使兩國軍事互信與合作的強化。一方面,中俄兩國都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中國面臨美國的貿易及技術冷戰,而俄羅斯則受到美國的經濟制裁,雙方都有強化彼此合作的意願。中國可以從俄羅斯拿到能源,俄羅斯則可以通過中國拿到資本以及一些產能,這是一種雙贏。另一方面,俄羅斯也願意在地區及全球事務擔任積極角色,無需中國主動拉攏,而是兩國戰略利益使然,合作程度很高。

正是這種在政治、經濟上的高度互信與合作,才奠定了兩國軍事上強化合作的強烈意願。這也是「中俄+」軍事合作模式的一個基礎。但這種模式絕不是排外的,或者針對第三方的。和中俄聯合軍演的對象今天是伊朗,明天或許就有印度,亦或是其它有意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國家。

和西方國家之間的那種盟邦關係不同,這種模式不是盟邦合作,而是一個根據地區局勢需要而進行的一種軍事合作,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給予第三方國家更多自主性。西方的同盟關係,從奧巴馬第二任期開始便開始瓦解,到了特朗普上台,盟邦互信降至最低。中國不結盟,但能通過這種軍事合作模式,達到西方結盟的同等效力,這才是不同尋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