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密採購展示解放軍新計劃 殲-20會加裝激光武器嗎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進入2020年1月以來,來自中國的各種武器、裝備、部署等情報正在不斷吸引各界目光。中國產的「翼龍」、「彩虹」系列無人機正在利比亞空戰中被兩方使用,而放眼中國國內,隸屬中央軍委發展部的「全軍武器裝備採購信息網」所刊佈的信息,更讓外界發現了一些意外之處。

根據該網站在2020年1月4日發佈的52項涉密採購公告顯示,解放軍曾在當天發佈兩則明確談及「激光打擊平台控制軟件模塊」和「激光打擊吊艙」的「詢價」、「招標」公告。公告明確顯示兩項裝備均屬機密內容。

對此,權威軍事媒體《簡氏防務週刊》已在1月8日推斷「中國軍方或有計劃採購機載激光武器設備」。

圖為中國在2018年時的珠海航展展示的LW-30型激光防禦武器系統,該激光器的輸出功率約為30千瓦,可用於機場防空。(視覺中國)

「激光打擊吊艙」這種因機密內容而語焉不詳的表述,讓信息有限的外界得出驚人結論:儘管該設備的技術細節尚不明朗,但它很可能是一種新型戰術攻擊武器,而非早已廣泛使用的激光制導設備。

此外,由於一些來自北京的傳聞還稱「中方似已開發出機載激光武器的原型設備」,一時間,這種近乎於科幻的裝備,就在全球軍事愛好者群體中口耳相傳,似乎「激光炮」真的裝到了中國製造的殲-20隱形戰機上。

要知道的是,激光武器早已應用在實戰之中,但除去激光制導等裝置外,目前全球軍隊警隊所使用的大多數激光武器,都是小型的、非致命的,只能使敵方戰鬥人員暫時或永久性失明,並不具備更強大的殺傷能力。

由於高能激光武器對功率的要求使之設備體積龐大,其供電需求也極大,加之激光武器也受自然環境制約,這使得「激光炮」之類的構想距離實現仍有相當難度。

兩百萬美元一架的翼龍系列戰機本身也依靠激光熱制導等方式發射導彈。以至於在利比亞戰場上,交戰雙方為避免被發現,都紛紛戒煙。(視覺中國)

不過,高能激光武器還是因為其殺傷力強、響應迅速、射速快以及成本低廉的特點刺激全球各大國積極研發。美國海軍已計劃在2019財年投入2.99億美元用於開發激光武器,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還早在2018年與洛歇·馬丁公司簽署合約,要求其在2020財年期間交付兩套高能激光武器系統。

同理,俄羅斯也已在2019年內部署了其代號「佩列斯韋特」(Peresvet)的地對空反導激光武器。它也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從2018年3月開始力推的六種俄羅斯「戰略武器」之一。

到2019年12月,俄軍擁有的五套「佩列斯韋特」系統已全部進入戰略值班狀態。但該設備也以實際尺寸展示了目前可應用於實戰的高能激光器的規格:相當於兩到三個集裝箱。如此規模的激光器及其動力部分,目前難以輕易小型化。

各種軍用無人機均裝備有小型激光器,但主要用於激光照射定位,進而在定位後,遵循操作員指令引導,發射激光制導導彈擊中定位目標。(Getty)

事實上,目前嘗試研發並部署高能激光武器的國家,基本上都在「小型化」這一問題上遭遇瓶頸。

美軍雖開發出了功率為60至150千瓦的「高能激光和集成光學眩光器與監視系統」,但該設備是直接安裝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的。

日本防衛省雖然在2019年的研究中試製了功率達50千瓦的激光器,這一功率雖可用於一般國土防空,但較之攔截戰機、導彈需要的100千瓦功率仍有差距。

相比之下,中國方面也已在2017年前後發現類似開發難題。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及火箭軍的專家發現,輸出功率為100千瓦的高能激光器有着較為苛刻的用電需求,其作戰時瞬時功耗達500千瓦至700千瓦,這使得一般軍用飛機的供電系統難以直接滿足需求。

按殲-20目前的設計格局,其機身為滿足「隱形」需要,外掛武器數量相對有限,但加掛激光打擊吊艙的餘地仍存。(視覺中國)

為此,中國專家曾在一篇發表於2018年9月的論文中提出,使用超級電容儲能為機載高能激光器供電,並給出包括「飛輪儲能」和「電池或超級電容組合儲能」的兩種可實施方案。

已經有軍事專家指出,隨着愈來愈多的國家加入研製、開發激光武器的行列,加上近年來高能激光器、材料研究、應用技術等逐漸出現突破,各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與對抗將會更加激烈。

由此來看,解放軍可能會列裝的「激光打擊吊艙」,恐怕也只是宣告了一場研發競賽的開始,而「殲-20裝載激光武器」這種對如今而言尚屬科幻的情況,也會在未來十幾年內變得平淡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