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拆毀印度哨所、增兵五千 印度何以同時與中國尼泊爾挑事端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中印邊境近來再次升温。事態已經從5月初兩國士兵近身互搏,互扔石塊,發展到解放軍增兵5,000、印度陸軍參謀總長視察邊境、印度隨之增兵、事態通報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雙方談判數次未果的地步。以致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都擔心自己缺戲,於5月27日在Twitter稱自己可為中印調停。

到底是誰在挑起事端?此次摩擦會否發展成為嚴重的邊界危機?

激烈對峙背景下的克制

中印邊境對峙時常上演。最近的新聞是5月5日,雙方士兵在拉達克的班公錯湖岸邊對峙,互相指責對方侵入己方領土。爭執過程中,雙方士兵拳腳相向、投擲石塊,發生群體鬥毆衝突。5月9日,錫金地區也發生了類似事件。

這兩次事件並未引發高層的擔憂,印度陸軍參謀總長納拉瓦那(Manoj Mukund Naravane)當時稱,這種「暫時和短暫的對峙」時有發生。雙方已經「撤出」。

但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納拉瓦那一邊認為邊境「無大事」,另一邊則於5月23日視察了駐紮在拉達克地區列城(Leh)的印軍第十四集團軍總部,這一行動預示着中印邊境情況已經變化。

印度官員5月25日在簡報會上表示,中國已經搭建了約80至100頂帳篷,印方搭建了約60頂帳篷,供士兵住宿。印度官員還表示,雙方都在挖掘防禦工事,中國的貨車一直在向該地區運送設備。

莫迪5月26日與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國防參謀長拉瓦特(Bipin Rawat)上將以及三軍領導討論了這場對峙。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印度能夠採取的措施,會議決定訴諸外交途徑,同時在邊界保持強硬的軍事姿態。

印度媒體則提供了更多的細節:解放軍在幾個地點越過了中印爭議邊界,摧毀印度的哨所和橋樑,建立帳篷。入侵主要在三個地點:加勒萬河與夏洛克河的交匯處、温泉區以及盤公湖北岸。

今日印度電視台還直接播放了一段「中國重型貨車進入加勒萬河谷」的衛星圖像。照片顯示,在一片開闊地上排列着數十頂帳篷。《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則透露,中國已經向邊境增兵5,000,印度同樣增兵。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思鋭瓦斯塔那(Anurag Srivastava)5月28日稱:「雙方已經在軍事、外交層面來解決(拉達克地區的)局勢,雙方會繼續通過這些渠道來接觸。」同時,他強調:「印度會堅定維護主權和國內安全的決心。」

5月27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到,中方向中印邊境地區增派5,000名士兵。中印軍方上周溝通破裂,兩國已通過外交渠道開展對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目前,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總體」暗示了中印邊境的確有一些問題。

從中印官方的表態看,雙方都沒有將此事進一步擴大的意圖,強調的是溝通。

同是公路引發的危機

根據媒體的說法,此次中印的緊張狀況很可能是因為印度在拉達克加勒萬谷建成一條公路和橋樑而導致的。中國國內的《環球時報》5月18日從解放軍消息人士處獲悉,「5月上旬以來,印方在中印邊境加勒萬(Galwan)河谷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中國邊防部隊加強加勒萬河谷地區管控」。

類似的場景近日來已經在印度和尼泊爾邊境上演。

5月8日,印度防長辛格(Rajnath Singh)通過視頻連線,為長約80公里的普列克(Lipulekh)公路剪綵。

這段道路位於卡拉帕尼(Kalapani)爭議地區,尼泊爾外交部立刻譴責印度的「單方面行為」,隨後,尼泊爾國內爆發了抗議,要求印度「停止侵佔」。

之後,尼泊爾政府宣布在附近的邊境地區設立軍隊哨所,以增強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在5月20日對外公布一份新的全國行政地圖,將卡拉帕尼和里普列克地區明確列入尼泊爾國土。而早在2019年11月,印度內政部公布的地圖中也囊括了卡拉帕尼等地。

5月初印度尼泊爾領土爭端爆發,同時5月初以來中印邊界摩擦不斷。印度同時挑動了同兩個鄰居的糾紛。

印度的蠢動

印度在中國和尼泊爾邊境地區修建的公路只是它在這一地區有所動作的一部分。

彭博社稱,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一直在修建邊境基礎設施,印度稱這些設施針對偏遠地區的發展。它已經完成了沿東部邊境的74條戰略道路,並計劃在明年之前再完成20條。

此外,4月下旬,有消息稱,印度計劃在藏南地區等地建設18條鐵路和橋樑,以保障更快速度運送軍隊和火炮。這些交通設施將保證印軍一年四季都可部署在洞朗地區。還有印度媒體稱,印度鐵路因為新冠疫情停運後,印度軍方還安排了特別軍事列車,將滯留在各地訓練機構中的官兵送回北部與東部邊境地區,加強防備。

在印度阿薩姆邦迪布魯加爾,印度最長鐵路橋博濟比爾橋動工16年後在2018年12月25日首次通車。這也凸顯了印度基建耗時之久,力量比較薄弱。(Getty)

在分析人士看來,印度頻頻在邊界問題上動作更多的是因為它在這一地區力量薄弱。比如在中印南段邊境,印軍連線基地的道路時常被山體滑坡沖毀;在中印西段邊境,印方的築路行動也才剛剛開始。相比之下,在從印控克什米爾到藏南地區的中印「實際控制線」(LAC)上,中國已經以14個空軍基地,長達58,000公里的公路和30到32個師的總兵力對印度構成了壓制。

同時,印度也感受到了中國與南亞諸國之間聯繫愈發緊密帶來的壓力。第一任期時莫迪在加深與南亞諸國聯繫的同時又希望它們不要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實已非莫迪所願。藉助「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巴基斯坦、尼泊爾的基建在逐步推進,中巴經濟走廊、中國與尼泊爾建造連接兩國的鐵路和隧道都讓印度感受到了戰略壓力。而印度周邊的南亞其他國家也都加入「一帶一路」,莫迪提出的「香料之路」「季風計劃」未有太大的進展。這種「包圍」對印度的衝擊可想而知。進入第二任期,莫迪愈發認識到加強自身力量的迫切性,其中,印度東北部的確是印度需要發力的一個方向。

印度有所行動必然會引發北京的反應,2017年的洞朗危機即是例證。雖然中印目前都沒有將邊境衝突問題上升為一場戰爭的訴求,但這並不意味着雙方的行動會停止。在邊境問題上,雙方陷入了「試探-對峙-談判-再試探-再對峙-再談判」的循環之中。在這期間,印度的邊境建設也便得以逐步推進。北京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邊境摩擦,但從大局來看北京是不願意重燃中印戰火的。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北京都在積極尋找安撫印度焦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