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解封、選舉:美國註定將爆發「第二波疫情」?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5月底,美國示威伊始,便有衞生專家們擔心抗議活動會導致新冠肺炎病例急劇增長。
兩周後的今天,新冠肺炎潛伏期已過,美國也確實面臨了新的病例激增。6月14日當日,美國新增確診逾2.5萬人,6月15日,新增確診1.9萬人。6月16日,新增確診近2萬人,且有亞利桑那、德克薩斯、佛羅里達、俄克拉荷馬、內華達、俄勒岡6州皆創下單日最多確診紀錄;然而,紐約州的情況卻明顯好轉,住院患者人數創新低。
這些數據究竟說明了什麼?示威對疫情究竟有沒有影響?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對即將到來的2020美國總統大選,又有何影響?

在大型抗議活動中,幾乎不可能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也不可能避免示威者之間的飛沫傳染。有一些證據表明,這導致新冠肺炎註定會在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示威中傳播。

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和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的國民警衞隊成員,在應對抗議活動後,其中有些成員的新冠檢測呈陽性。考慮到抗議活動的高漲,美國抗疫工作人員在追蹤密切接觸者時,也會詢問確診患者有無參加過抗議活動。畢竟,歷史上並不缺乏「病毒通過大型公眾集會傳播」的先例。

1918年9月28日,費城人在一戰期間舉行支持戰爭債券的遊行。當時,20萬人的聚會再次引發西班牙流感疫情,導致數千人在後續數周內死亡。

一架機體在費城的遊行路線上行駛。(美國海軍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麻木的社會 不再受關注的數據

美國疫情近來似乎有了些積極的消息。然而,過去14天以來,確實有愈來愈多人生病。

從媒體報道來看,美國疫情近來似乎有了些積極的消息。紐約州,作為美國疫情的始發地和震中,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住院和死亡人數已經降到新低。

然而,美國不同州的疫情卻大不相同。根據covidexitstrategy.org網站的地方當局數據,過去14天以來,有26州的病例數出現上升。而且不僅僅是病例數上升,住院率和檢測陽性率也在上升。這表明,病例數的增長並不只是因為檢測次數增多,確實有愈來愈多人生病。

有些州的情況特別令人擔憂。譬如亞利桑那州(Arizona)和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的每百萬居民中新增病例數最多,是新冠肺炎正在快速傳播的重要跡象。還有六七個州的情況與亞利桑那州和密西西比州類似,它們主要集中在美國的「太陽地帶」(sun belt),從南加州(California)經德克薩斯州(Texas)延伸到佛羅里達州(Florida)。

可是,不僅國際社會不再如過去數月那般關注美國疫情,便是美國人自己,也將注意力更多放在種族歧視、警隊改革、美國大選、重啟經濟等問題上——人們對疫情數字已然有些麻木。

激增是否由於抗議活動造成的?

如今,有些確診案例被追蹤到抗議活動,但它們只佔新病例的一小部分,衞生官員尚未將最近新冠肺炎的爆發與抗議活動聯繫起來。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抗議活動沒有造成病例激增,只不過衞生官員需要措辭嚴謹,目前的證據還不足以證實示威是疫情加劇的直接原因。其他潛在原因包括弗洛伊德事件同一天發生的紀念日(Memorial Day)慶祝活動,監獄、食品包裝廠和護老院近期的群體感染病例,以及社交疏離措施的放鬆。

最近幾周,美國各州都在「解封」,企業在重新開業。專家們卻一直警告說,過早開放經濟會帶來疫情的新一波。今天有專家擔心,開放經濟所帶來的社會交往,比抗議活動要危險得多。

2020年6月15日,芝加哥千禧公園因疫情關閉後部分重新對外開放。(Getty)

重新開放是個好主意嗎?

雖然有些州從未做到聯邦建議的防疫準則,但大多數州都已經在5月取消封城令,並重新開放經濟。

雖然美國不同州的疫情嚴重情況不一,有些州甚至從未做到聯邦建議的防疫準則,但大多數州都已經在5月取消封城令,並重新開放經濟。亞利桑那州於5月16日放寬封城令。其他疫情嚴重的州份,諸如德克薩斯州或阿肯色州(Arkansas),也從5月初就開始營業了。

即使是那些在重新開放過程中比較謹慎的州份,也很難限制社會交往。在數萬違反抗疫規定的行為被報道後,紐約州長庫莫(Andrew Cuomo)警告說,他可能會在違反防疫規定的地區重新落實抗疫管制措施。

那麼,過早開放是最近激增的最重要原因嗎?雖然早期數據似乎證實這一點,但相關性並非因果性。也有些州早就開放,但並沒有出現病例的大量增加,譬如4月底已經重新開放營業的喬治亞州(Georgia)。

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確診病例激增,這個問題專家們還需要進一步比較各州和各個城市的數據。

這個問題為什麼很重要?

如果美國近期病例激增的原因取得專家共識,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果新病例與各州重新開放有關,那麼那些推動更嚴厲的社交疏離措施的呼籲很可能會佔上風,美國經濟也可能重新凍結。如果新病例與抗議活動有關,這可能會使社會運動提前停止,抗議者不會繼續上街,政客們也會把注意力轉向其他地方。

無論如何,這個問題將是即將到來的選舉的核心。隨着11月3日選舉的日益臨近,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將集中精力為他們的參選人爭取支持。然而,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國人認為的、導致病毒傳播的因素,會限制政治家能採取的手段。

疫情下的選舉會令政客頭疼

但相較於政客們「到底何時才能舉行集會」、「經濟再不解封,遲早會影響選情」等考量,最憂慮的其實還是醫務人員和防疫專家。

6月12日,美國著名免疫學家、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福西(Anthony Fauci)表明,抗議活動和政治集會都有傳播病毒的風險。他提醒說,避免病毒的最好方法還是遠離大型政治動員。

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塔爾薩(Tulsa)縣的最高衞生官員甚至告訴記者,特朗普即將在塔爾薩會舉行的集會是不安全的,並敦促總統推遲6月20日的集會。(特朗普至今仍決定維持這次集會。)

民主黨的參選人拜登(Joe Biden)有嘲笑特朗普維持集會,不過他自己的團隊也一直對當下他在線集會有限的效果感到憂慮。再者說,抗議活動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拜登的民調支持度,如果是次社會運動因新冠肺炎風險而減少,拜登也很難維持他民調榜首的勢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他終極也需要盡快舉行現實集會。

如果各州再次封城,本已嚴重的經濟負擔繼續加重,也將帶來另一種政治不確定性:特朗普究竟是會受到指責?還是像2016年美國經濟遇挫一樣,反而加強特朗普的選民基礎?

如果各州再次封城,本已嚴重的經濟負擔繼續加重,也將帶來另一種政治不確定性。

其實,弗洛伊德示威只是一個開始。隨着病例的上升和選舉的臨近,美國將不得不學會平衡政治和公共衞生。若不將一切精力放在防疫,優先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疫情只會一直存在,一直影響經濟,隨時再度爆發成更嚴重的棘手狀況,各國也不會與美國復關。

不過,選舉臨近,政治人士是否會寧願犧牲政治利益來捍衞公共衞生,這是另一個問題。當2020年大選只有不到四個半月的時間,當兩黨爭執空前激烈,無論是拜登還是特朗普,又有誰能將疫情擺在政途之前呢?美國的「第二波疫情」,或許註定是難以避開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