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庫」港辦啟用:「中國智庫、智庫在港」能做些什麼?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一直扮演著對外交流、合作與開放的重要角色,大灣區也有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之地。「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5月10日啟動CCG香港委員會新辦公室,並舉辦「大灣區與中國式現代化」座談會,邀請香港各界精英人士出席見證,共同就「智庫在香港」能發揮多大作用,得為政策決策者、專家學者和商界精英提供合作交流國際平台,如何推動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展開建設性的對話。

「全球化智庫」成立於2008年,是首個獲得聯合國特別諮商地位的中國智庫,也是首個進入世界百强的中國社會智庫,CCG自詡「以全球視野為中國建言」,積極發揮智庫諮政啟民、國際傳播、二軌外交及政策研究等職能。

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王輝耀致詞時表示,非常難得在香港啟用新的辦公室,香港是一個國際中心,要繼續發揮在大灣區、在中國的核心紐帶作用,「我們願意在這邊,推進香港作為中國國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在國際智庫交流還是吸引國際人才方面,為大灣區、為中國,香港都是最好的窗口」。

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表示,香港是推動中國國際交往的重要組成,具有核心紐帶作用。(陳鄭為/攝)

對於在今時今刻的國際情勢下,智庫能為中國協同香港、大灣區整體發展提供怎樣的助益,智庫角色又正面臨何等侷限與挑戰,與會者紛紛發表看法,期待能為智庫定位之於國家發展帶來更大的活性。

香港中聯辦研究部副部長張軍表示,香港有其獨特優勢,一些說法質疑香港會不會內地化?張軍直言「不會這樣想」。(陳鄭為/攝)

香港中國社科院國際問題專家兼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呂祥率先發言,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底下,國家能力跟治理的競爭是要點,面對西方對中國的各種批評,「我們能否保持定力是個難題」。呂祥直言,國家智庫毫無疑問有著很多學識豐富的專家學者,但欠缺懂得交流的人,「會交流本身就是學問」;此外,國家智庫內在的「紀律」問題導致自我約束,也是智庫效果不彰、打折扣的因素之一。

呂祥表示,香港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給香港戶口的政策長久來說沒有吸引力,「一定是滿足人有自我實現,才會來這裡(香港)」。(陳鄭為/攝)

CCG香港委員會常務理事洪為民表示,香港的智庫界很弱,少有智庫有自己的研究能力,與大學的合作也很有限,「我們的智庫基本是意見智庫,缺少研究數據支撐」。洪為民呼籲香港也應該多多吸引國際智庫來港,「交流是好事,增進認識,減少誤判」。

此外,針對如何「說好中國故事」,洪為民認為,中國有很多論述是外人怎樣都看不明白,香港人都看不明白了,何況翻譯成外文?「智庫界應該想到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用能讓人明白的語言來說明政策」,同時,中國也應該懷抱同理心,才能讓外人知道中國想要做些什麼?

洪為民席間指出,在為數不多的在港外國智庫,都存在「來了但不知道要找誰交流」的問題。(陳鄭為/攝)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馬旭飛以「CCG在港設立香港委員會,是中國智庫的出海」為喻,同聲智庫應該思考「如何做到超越學術的影響力」,才能介紹好中國,讓包含香港群眾在內,聽懂中國故事。

馬旭飛將CCG在港設立辦公室,比喻為「中國智庫的出海」,(陳鄭為/攝)

針對內地與香港智庫的發展,團結香港基金會助理研究總監郭凱傑表示,中國事實上有一個很完備的智庫生態鏈,但這方面的環節就連香港都不知道,更遑論國際知曉,「中西之間的智庫聯繫與認識其實是斷裂的」。

郭凱傑接續前位學者就國際人才與如何說好中國故事繼續發揮。「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人才是跟著機遇跑的」郭凱傑說道。「從研究部門來看,香港有人才流失的問題沒錯,但吸引人才最直接的,還是要從教育、院校著手。美國之所以成功原因,在於有完善高校系統,讓人才留在當地、貢獻當地,香港也應該去想如何推動。」

郭凱傑提醒中國智庫界要做好「說好中國故事」時,應細緻化國際傳播細節。(陳鄭為/攝)

至於在說好中國故事方面,郭凱傑表示,諸如舉辦國際論壇等活動,國內智庫做了很多,但舉辦完論壇之後,如何國際化又是另一個問題。郭凱傑提醒,當前許多論壇嘉賓在論壇上發表很多意見,不僅缺乏好的翻譯,也沒有意識到該怎樣做成國際媒體看得懂,且能以新聞發布的形式,將相關訊息良好的國際傳遞出去。「很多中國內部政策,別說香港人,就連我們自己研究員都看不懂」。「有時候一些政策文件,寫得是中文,但全文就是看不懂,更別說國際了。」

另一方面,與會學者也就金融與科技領域發展,提供了智庫角色可以發揮的可能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亞洲區副院長陳維康即表示,中美之間互信關係,創下史上最低,造就「現在是最困難也最有機遇的時候」,放眼「去美元化」的大趨勢,對香港來說便是很大的機遇。

縱然還是有很多人憂慮「去美元化」的後果,但陳維康認為,香港是中國境內外,唯一一個可同時提供「可有可無」以美元作為支付的地方,「一方面不能依賴美元,另一方面也不能做到拋棄美元」。

陳維康預判,香港未來在金融方面可以發展出怎樣的能力、人才與制度,來支持中國國家金融層面的戰略布局,儘管具體尚待釐清,但這已見得是未來會發生的事。

針對「去美元化」趨勢成風,陳維康點出箇中機會,望香港把握。(陳鄭為/攝)

陳維康表示,放眼東南亞、中亞、南亞、南美等國家,都在中國國家影響力範圍之內,「香港準備好了嗎?顯然還沒有。」陳維康指出,香港的金融機構非常傳統,雖近兩年已有改變,但香港困於過去只看重香港跟歐美之間的金融關係,這固然是香港獨特的優勢,也很重要,但同一時間,香港也要備有B計劃。對於未來願景,如多少年後中國外貿可能便有一半「去美元」,留一半用美元,此間暗藏很大的機會,香港要懂得把握。

最後,CCG聯合創始人兼秘書長苗綠以香港如何做好「超級聯絡人」收尾。苗綠提出,在國際聯絡與思想創新層面,是香港可以積極把握的要項;有鑑於中西方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文化差異,香港是有能在兩者之間扮演好「超級聯絡人」的角色。此外,關於物質創新在中國已有相當多的討論,但中國智庫如何在設置議題上同樣具有創新力,則少有人提及。苗綠認為,以西方經驗來看,西方國家在國際傳播工作上,與媒體存在共生關係,這一點值得中國借鑒,以期在設置議題的能力可有更好的作用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