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借普通人的力量 定義「新美國時刻」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1月30日的晚上,美國華盛頓一眾政治明星雲集,但他們卻沒有機會在今年的國情咨文留名,相反,留名的是一個個平民百姓的故事。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長達80分鐘的演說中,不斷引用這些小故事來切入他未來一年的政策方向及過往一年的政績。這些故事背後代表的,或許不單是美國美好的一面,而且還是特朗普勾畫出的「新美國時刻」(New American Moment)。

長達80分鐘的政治演說,難免會讓黎民百姓感到沉悶,甚至覺得艱澀難明。特朗普在演說中就特地加入了一個個對政界極為陌生的名字,以小故事說出他執政的大意義。這種增加演說吸引力的做法,其實近年已成為美國總統在國情咨文拉近與民眾距離的「常規武器」之一,甚至已逐漸變成一種傳統。

  「傳統」非「傳統」

可是這個「傳統」其實只有不到40年歷史,由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所創。在1982年,列根在國情咨文特別向一位長着大鬍子的平民斯庫特尼克(Lenny Skutnik)致敬,表揚他奮不顧身跳進冰冷河流內,拯救因空難被困河中的乘客。列根當時更指:「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美國精神已經蕩然無存。今天我們仍然在每天生活中,不斷見證美國精神不斷獲勝,我們怎能停止相信。」斯庫特尼克一夜間就成為了美國精神的象徵,獲在場兩黨議員一同起立,為他的行為喝采。

或許列根並未真正明白自己此舉的意義,他在1983年及1987年的國情咨文都未有再起用此煽情技巧。真正每次在國情咨文用上此方法的,就要數到克林頓(Bill Clinton),他在任內請來社會不同階層人士來參加在國會山莊的演說,七年來受邀嘉賓就包括時任華盛頓州州長、後來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Gary Locke),及黑人平權先驅帕克斯(Rosa Parks)等,以表現出美國的多元。

但在國情咨文演說中的特別嘉賓,除了頌讚「美國精神」外,其實也可用作推動政策發展,甚至為自己的政績歌功頌德。這種做法更在小布殊(George W. Bush)和奧巴馬(Barack Obama)「發揚光大」,以致外界在勾畫未來一年施政重點的國情咨文發表前,通常會先關注嘉賓背景,希望探視演說的內容重點。

特朗普今次國情咨文的嘉賓團,同樣非常多元,有黑人、拉丁裔、白人、甚至有未成年的小孩。但從嘉賓的背景也不難看出(見表),今年國情咨文的重點在移民及宣揚稅改成果。而特朗普在演說中,除了讚嘆嘉賓的偉大外,背後還有一層層的政治考量,他們被當作是推動政策的棋子,讓一個個有血有淚的故事,最後變成政治宣傳道具。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先驅帕克斯也曾是國情咨文的坐上客。(視覺中國)

  受害者變推動政策的馬前卒

最明顯的例子,是該晚特朗普邀請了槍擊案中遇害女童的家長到現場,並以他們作切入,講述美國的治安問題。該兩名遇害女童Kayla及Nisa本是好友,但她們在2016年9月一宗導致17人死亡的槍擊案中香消玉殞,施害者是洛杉磯黑幫MS-13。在國會兩黨掌聲鼓勵背後,是四名家長一滴滴的眼淚,這或許亦是全篇演說最動人的一刻。

但特朗普隨後就將MS-13及黑幫問題,與非法移民問題捆綁,指「很多黑幫成員利用漏洞及法律,以非法、獨身、外來少數族裔的身份入境,最終傷害了Kayla及Nisa」。特朗普要求全場為該四名家長站立鼓掌表示哀悼後,就續指「我們不能想像你們受的傷痛有多深」,但「我們可以確保其他人毋須承受同類痛苦」,以打開他移民政策的篇章。

特朗普後來在演說中亦有繼續將黑幫與移民問題混合討論。他另一位特別嘉賓名為馬天尼斯(CJ Martinez),是一名在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簡稱ICE)的公務員。馬天尼斯在ICE工作的15年間,曾收過MS-13的死亡威脅,但他仍頂住壓力,於去年率領同袍拘捕了超過220名MS-13黑幫份子。

特朗普在演說中特別點名稱讚他的工作,更臨時「爆肚」多講了一段讚美說話,指馬天尼斯非常勇敢。但這名總統讚美之詞用完後,話鋒一轉,就指「CJ,我們將盡快給你增援,這是你需要的」,要求國會盡快通過具爭議的移民方案,又指自己團隊過去數月都正努力與兩黨領袖商討方案內容。

馬天尼斯的盡忠職守成特朗普推動移民政策的棋子。(美國白宮)

  特朗普利用小故事混淆視聽?

在演說前,其實美國國會近月已因移民問題吵得面紅耳赤。特朗普於去年9月已取消了奧巴馬就「追夢者」(DREAMers)所頒布的行政命令,亦即「童年入境者暫緩遣返手續」(DACA),讓那些於兒時被非法帶入境的青少年,失去合法留在美國的依據,引起極大爭議。

此問題到今年1月再度爆發,先是特朗普在討論移民問題時,用「糞坑國家」(shithole countries)形容中美洲及非洲多國;後有民主黨將臨時撥款議案與移民問題捆綁,使共和黨未能在參議院得到六成議員支持。最終特朗普同意在國會重啟「追夢者」法案(DREAM Act)的辯論,才結束為時三日的政府停擺。特朗普及後亦有給出讓「追夢者」成為合法美國公民的方案。

輸入移民的方法確實存在爭議,這亦在國會的爭辯中反映,但移民本身實際上並非如特朗普所指,一面倒只為美國帶來壞處。不少人批評特朗普在國情咨文內,只提及非法移民帶來的禍害,及美國法律在這方面的漏洞,忽視他們以至移民為國家帶來的貢獻。自由派的《紐約時報》亦發表社論指出,特朗普大篇幅提及洛杉磯黑幫MS-13,會令人誤以為新移民就是破壞治安的人。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情咨文演說中表示:「我們共享一家、一心、一美國命運、一國旗。」(路透社)

但特朗普就利用了國情咨文在全國直播的平台,提出自己的移民方案,及強調非法移民帶來惡劣後果,此舉似乎深得觀眾接受。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委託民調機構YouGov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國情咨文的整體認同率頗高,達75%。而受訪共和黨及民主黨支持者分別有97%及43%認同國情咨文,獨立人士亦有73%,可見特朗普的演說方式可能已經奏效。

在國情咨文用人物故事包裝政策的方法,同樣出現於談論朝鮮的篇幅上。特朗普邀請了脫北者池成鎬,及被朝鮮監禁後身體出現問題死亡的奧托瓦姆比爾(Otto Warmbier)的家人。當中池成鎬在特朗普提到其經歷時,舉起了他當年脫北時所用的拐杖,而瓦姆比爾一家被提及時則落淚漣漣。特朗普在此要的其實與移民問題的一樣效果,他將朝鮮繼續描述為一個十惡不赦、壓迫人民的國家,以求動員起強硬對付朝鮮的民意,延續他過往一年的政策。

  特朗普時代的「美國精神」

除利用受害者推動政策外,特朗普亦不忘利用邀請嘉賓這個傳統的「初衷」,塑造美國故事。在受邀嘉賓中,就有着「傳統」的好人好事,彰顯了普通人在危難時互助互愛精神及勇氣,今次的代表者有萊珀特、達爾伯格等公務員。而歷來在多份國情咨文常見的讚揚對象——軍人,今次也不例外,被納入其中,況且,本屆美國政府內閣對軍人出身的官員,本來就頗為器重。

美國大學生瓦姆比爾(Otto Warmbier)的父親會隨美國代表團到平昌冬奧,瓦姆比爾父母亦有出席1月底的國情咨文。(美聯社)

此外,在19名受邀嘉賓中,有部分與特朗普在任內對國家的看法相符。特朗普在演說中有一句指「我們共享同一家園,同一個心,同一命運,同一支美國國旗」,他之後就引用受邀嘉賓夏普(Preston Sharp)的故事,描繪出特朗普時代的「美國精神」。

據白宮網頁的描述,12歲的夏普於2015年拜祭生前為退伍軍人的爺爺時,發現不少退伍軍人的墓前並沒有國旗及鮮花以示尊敬。今日他是一個名為Flag and Flower Challenge(#FandFChallenge)的社會運動組織者,至今已令40,000個士兵墳墓重新插上國旗及紅康乃馨。特朗普借助夏普的故事,提醒美國人應記得自己的「公民責任」,向自己的國旗致敬,聽到國歌時要肅立。特朗普借助夏普的故事,一方面要求美國人重拾其對國家符號的尊敬,另一方面其實也在暗批去年那些在奏國歌時單膝下跪的美式足球選手。

  追逐特朗普時代的夢

「美國人都是追夢者(Dreamers)!」特朗普在國情咨文上如此說。這番話當然會得罪不少前途未卜的「追夢者」(DREAMers),因為這代表特朗普不認為他們是特別的,再次反映了總統對非法移民的態度。特朗普在國情咨文引用小故事來動之以情,逐步建構屬於自己版本的美國,從民調來看似乎亦收到成效。在特朗普目下,國情咨文的美國似乎是簡單明瞭:非法移民被形容成犯罪集團,朝鮮是萬惡,對着國旗及國歌則必定要肅然起敬。在「新美國時刻」下,特朗普的美國在「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以外,或許還要記起國家在1965年前的格言「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才能躲過非黑即白的分化陷阱,繼續向前邁進。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