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反華情緒高漲 迫使杜特爾特中國政策「真・轉向」?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8月28日展開訪華行程,預計兩國領袖將會觸碰到甚具爭議的南海仲裁案。自杜特爾特上任以來,菲律賓一直對中國採取「不對抗」策略,不提主權爭議,吸引中國援助、貿易和投資。不過隨杜特爾特未能兑現經濟承諾,加上近月南海發生的事件,觸發國內反華情緒,似乎迫使杜特爾特對中國擺出較強硬的姿態。

經濟「甜頭」未滿足民眾

「建設、建設、再建設」計劃(Build. Build. Build.)是杜特爾特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菜」,目標是要在2022年前透過擴大基建計劃,將貧窮率由21.6%大減至14%。近年中國在菲律賓的私人投資增加,但北京投資杜特爾特政府建設計劃的承諾遲遲未全部兑現。

2018年11月,中菲簽署諒解備忘錄,在無法律約束力的框架下,合作開發南海資源。兩國六四分帳,菲律賓獲取收益的六成,中國獲取四成。不過經濟分析員JC Punongbayan質疑,菲律賓未必有足夠資金開發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又提到很多法律專家都警告,與中國簽署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有機會違反國家主權。

6月9日,菲律賓漁船在樂灘被一艘中國船隻撞沉,引起菲律賓民眾強烈不滿,紛紛到中國大使館抗議。(Getty Images)

菲漁船遭撞沉

觸發到菲律賓民眾近月的反華情緒,主要是因為南海發生的衝突。6月9日,菲律賓漁船在中菲有主權爭議的禮樂灘(Reed Bank),被一艘中國船隻撞沉。肇事船隻事後離開現場,不理菲律賓漁船上22名漁民,最終被一艘越南漁船救起。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同月14日發聲明,指出中國漁船事發後沒有不顧而去。聲明指出中方船長試圖施救,但又懼怕菲多艘漁船圍攻,故在目睹出事船隻漁民獲救後駛離現場,不存在所謂中方漁船「肇事逃逸」情況。

杜特爾特隨後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口頭承諾,容許中國漁船在禮樂灘捕魚。有關言論激起更多民眾反感,紛紛到中國大使館抗議。

菲律賓指,中國軍艦多次在未有知會馬尼拉的情況下駛經菲律賓海域。圖為一艘於南海出沒的中國船隻。(AFP)

中國軍艦頻頻出沒

菲律賓對華的「不對抗」策略,看來沒有攜帶讓部份民眾及右翼人士滿意的平靜情況。根據軍事報告,兩艘中國軍艦7月出現在塔威塔威省(Tawi-Tawi)錫布圖水道(Sibutu Passage),8月再有三艘軍艦出沒。國防部長洛倫扎納(Delfin Lorenzana)也指,2月起已多次有中國軍艦經過同一水道。

總統發言人帕內洛(Salvador Panelo)提到,軍艦駛經菲律賓水域前未有與馬尼拉協調,形容中方舉動並非友善,對事態表示關注。他後來引述杜特爾特指,所有外國船隻駛經菲律賓水域前,必須事先得到馬尼拉許可,尤其是中國軍艦,否則將以「不友好的態度」採取行動。

杜特爾特上任以來支持度一直高企。隨國內反華聲音漸大,杜特爾特將首次向中國提出南海仲裁案的問題。(AP)

對華政策轉向?

杜特爾特經常語出驚人,強人形象仍無阻他成為受民眾歡迎的總統。雖然一直有民族主義者和左翼團體批評,杜特爾特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放軟態度。但在5月舉行的中期選舉中,執政陣營仍取得壓倒勝利,杜特爾特三名子女亦報捷。

眼前的中菲領導人會面,可謂是杜特爾特對華政策的考驗。新加坡國防和戰略研究所(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研究員高瑞連(Collin Koh)指,杜特爾特察覺到在政治上逼不得已和有必要提出常設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的裁決,用來安撫國內的批評聲音。不過智庫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Malcolm Cook)卻認為,杜特爾特的立場改變只是「戰術動作」,而非真正的「戰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