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青年聯賽2】賽制與大方向矛盾 最好球隊無法搏盡

撰文:蘇子暘
出版:更新:

上集談到青年聯賽改制,球會提出不少反對聲音,其中不少教練都認同改制後令聯賽強弱懸殊更嚴重,球員踢來更無癮。
要進步便要尋求改變,惟現時足總的青年聯賽改革,似乎與其《力爭上游──萬眾一心》的5年計劃所訂的策略目標自打嘴巴。
攝影:江智騫

理文不少梯隊成員都是香港代表隊。

今季足總將U14及U13以下聯賽分成3節,規定球會必須出盡22名球員,固每位球員最多可上陣時間由過去的60分鐘減至40分鐘。事實上,足總公布2015年至2020年的5年計劃策略方案時,曾於青年發展中訂下「為具天賦的精英足球員提供更頻密的訓練,以及在最強對最強的競賽環境下實戰」,並「盡可能給予球員最多的上場機會,讓他們在18至21歲時有機會達致一萬小時訓練的目標」,這些目標似乎和現在青年聯賽的改制有矛盾之處。

最有天份球員得不到最多比賽時數

曾於流浪任青訓總監、現時負責理文青年軍的教練羅國豪便說:「現在的U13、U14賽例是用來培訓,不是用來培養出職業球員。」承上集所言,球員於U13、14兩年踢慣40分鐘比賽,到了要求踢足80分鐘的U15比賽時,真的未必能堅持到;另一方面,如果足總目標是為最具天分球員提供最多比賽和訓練時數,賽制理應不規限精英球員的上陣時間。

羅國豪指現時球會及足球學校負責好訓練,足總理應提供更好的比賽環境予球隊。
你想辦好青訓,讓最好的球隊留在最好的聯賽才是最重要。
羅國豪

好球隊少了好對手

羅sir便指在新制下唯一好處是球員參與度多了,但無法令最好的球員有進步:「你想辦好青訓,讓最好的球隊留在最好的聯賽才是最重要,如投放最多資源於青訓的都是超聯球會,你便應給予一個最好的平台給他們。」現今球會對青訓愈來愈重視,部份超聯球隊及足球學校都辦近6支梯隊,只要教練團於地區發掘到具天份的人才自然會掘角,希望可以培育出一隊的接班人。

除了在地區吸納人才,部份超聯球隊及足球學校都會出國集訓,以理文為例,其青年隊一年可能會有3次出外比賽的機會,羅sir指這是提高球員狀態的最好機會:「我們會到中國、泰國、新加坡或日本集訓。年輕球員於外地看到比賽有強度,可能4日內踢3場波友賽,整個旅程只是比賽、練波、休息,當你很專注於足球時,進步便會快。」這些集訓由球會拉線,球員亦要支付旅費,當人才與訓練都及不上,區隊自然難與球會青年軍相比,如今3節作賽更令大比數賽事更不時上演,以理文的U14隊為例,他們於丙組面對區隊3戰全勝,得失球差只達31球,即場均入近10球。

場地不足,球會還可以炒場來解決問題,但如果聯賽強度不夠,球會亦無可奈何。

區隊於培訓更多人參與足球上的確扮演了重要角色,讓普羅大眾接觸都有機會參與足球。惟足總新制、分22人踢比賽似乎難以符合現實情況,羅sir便說:「我們有些青年比賽對區隊時,對方只得7、8個人剛剛夠數開波,教練和球員都沒有癮,又有什麼意思?最好便是區隊一個聯賽,超聯球隊一個聯賽,這樣每場比賽才更有競爭意味。」這樣區分下,每場比賽球隊實力拉近,區隊又不會減少比賽機會,超聯隊每場對會對較強的對手,應可達至雙贏局面。傑志教練朱志光亦同意將青年聯賽分開區隊和超聯球會:「2003年發生沙士,那一年出生率真的不太高,再推3節賽制區隊根本不會夠人踢。好的球員入了球會,區隊為滿足賽制可能要找11、10歲的球員充撐場面,分開球會對球會、區隊對區隊競爭性會更大。」

「坊間聯賽強度更高」

事實上坊間現在私人舉辦的青年聯賽行這套方法,不只邀請了區隊外的幾支超聯球會和足球學校參賽,賽制上又沒有限定出場人數和上陣時間,參賽的球員都覺得此聯賽強度比足總辦的還要高,其中理文青年軍亦有份參賽。

理文及港隊青年軍左翼及左閘的羅焯熙便說:「青年聯賽只踢20分鐘便要休息,比賽好像很快便會停下來。坊間的聯賽全都是強隊,強度高又踢足60分鐘,踢起來不單刺激點,我亦覺得比較有用。」今季獲升上一隊練波的門將戴廷匡亦同意:「有些青年聯賽對手實力太懸殊,可能全場都不用撲救,只會回傳幾腳,有時真的會很悶。」

我們有些青年比賽對區隊時,對方只得7、8個人剛剛夠數開波,教練和球員都沒有癮,又有什麼意思?
羅國豪

足總希望球員「在最強對最強的競賽環境下實戰」,惟現在連年輕球員都感到新例令聯賽強度不進反退,的確需要反思。羅sir便說:「如果你的聯賽沒有競爭力,比數一面倒的話,根本不可能吸引球員全力進步,相信連在旁的家長及觀眾亦不願入場。」如果連球員都覺得坊間聯賽「更有用」的話,這個改革又是否屬於成功?

足總希望提高足球人口,所以便改制規定更多球員上陣,但到底球員是因為沒有上陣時間而離開,還是受其他因素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