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Facebook洗版 只因香港運動員的勇氣和單純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體操館,近百選手磨刀霍霍,力爭奧運入場券。
石偉雄,來自香港的25歲「跳馬王子」,起跑、踏板、飛躍、翻騰、着地,在男子全能中完成一套又一套動作。最終他位列55,未奪奧運資格。
他的右肩筋腱,去年開始撕裂;幾個月前,斷了。為了奧運,他打了幾個月止痛針;比賽末段,肩膀疼痛痠軟得難以發力。
當杜凱琹戰勝「一姐」劉詩雯、伍家朗淘汰「一哥」諶龍、「劍神」張家朗勇奪亞洲冠軍,你可為「石仔」的故事按個like?我們在Facebook「洗版」,不止因為運動員贏了誰和誰,而是那份教我們久違的單純和勇氣。

香港足球隊在世界盃外圍賽掀起社會熱潮,可惜未令港超受惠,本地聯賽入座率依然未如理想。(陳焯輝攝)

「點解香港運動員突然咁勁?」

每逢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總有人提出此問。

問題的前設是:香港運動員本身唔勁。這才是我們應當關注的。像杜凱琹,她在里約奧運亞洲區外圍賽女單16強擊敗劉詩雯前,已是2015年世界單項錦標賽混雙季軍(伙拍黃鎮廷),世界排名一度高踞13;像伍家朗,早在2012年已跟拍檔李晉熙摘下世界青少年錦標賽男雙桂冠,或許你當時沒關注,或是遺忘了。

其他港產世界賽和亞洲賽冠軍,不計其數,新鮮出爐的自是18歲「劍神」張家朗,他連挫亞洲冠軍韓俊(Heo Jun,音譯)、世界冠軍太田雄貴、奧運金牌雷聲和世青冠軍敷根崇裕,成為香港歷來首個奪得男子花劍個人亞洲冠軍的健兒。

乒乓球向是中國隊天下,港產「小花」杜凱琹卻在奧運外圍賽主場擊敗世界「一姐」劉詩雯,激動人心。(江智騫攝)

精英資助促進全職訓練

「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20載的光陰沖淡了李麗珊奧運金牌的光芒,「風之后」金句卻長留港人心中。那時候,運動員支援不足,有的為了餬口,不得不全職上班、兼職訓練。猶幸精英資助訓練計劃從1995年發展至今,儘管尚有不足,但來到今天,至少確保全職運動員生計,按成績評定資助級別,由最基本的「成年隊」的每月6180元,到「精英甲+」每月36400元不等。

所謂全職運動員,生活大都千篇一律:早上7時起牀,8時半至9時練習,12時午膳,接着休息、物理治療或做科研,下午再練一課,晚飯後要不開會研究比賽錄像談戰術、要不休息。至於教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單車隊,更駭人。中國西南部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香港單車隊長年駐紮於此,總教練沈金康說,「一年365天都有香港運動員在,包括農曆新年」。香港體院對他們來說好比天堂,至少洗澡肯定有熱水,上網不會「死link」;需知道,我們以為生活最基本的東西,在昆明都是奢侈品。

 

伍家朗繼去年擊敗林丹後,再挫中國另一勁敵諶龍,復被網民於Facebook「洗版」。(陳焯輝攝)

「為喜歡的事努力,人生無憾」

我們要理解的,不是運動員過得比我們苦,而是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放諸於現實社會,最「不現實」。「一般人大都先計算結果,才肯付出,運動員卻不然。現實社會講『鍾意』,確是天真又奢侈;但,為夢想努力,好努力、好努力去做眼前的事情,就算最後什麼都得不到,都無憾,因為我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張家朗的感言,大抵解釋了石仔為何忍住筋腱斷裂之苦,都要為奧運奮戰。

他們的勇氣、他們的單純,才是教我們「洗版」的價值。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