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專訪葉榕2】從軍事迷到寫行山書 冀港人郊遊中了解歷史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葉蓋沙淹化成林,腳踏重泥長木森。榕根縱探千尺下,昔日烽火再現今。
葉榕是香港著名行山書作者,著有《香港行山全攻略——軍事遺跡探究新界篇》及《香港行山全攻略——軍事遺跡探究港島篇》等作品。他本來希望撰寫香港軍事歷史書,但在半推半就之下開展了寫行山書的生涯。

首次見葉榕,在一次軍事遺跡行山導賞團。他擔任導賞員,穿上一身迷彩軍服,彷彿如軍人,他還特別提及軍帽上的罌粟花徽章,要紀念為香港戰死的英魂。行山路上,他對軍事遺跡的歷史往事如數家珍,看得出他是個資深的軍事迷。一個軍事迷為何會與行山書拉上關係?

記者首次見葉榕,是在一個紅花嶺軍事遺跡導賞團。(顏銘輝攝)
葉榕打扮成軍人般擔任軍事遺跡行山導賞員,他特別提及軍帽上的罌粟花徽章,要紀念為香港戰死的英魂。(張浩維攝)

軍事遺跡是香港人的鄰居

「別人是街童,我就是山童。」葉榕在70年末到80年代初在葵涌石籬邨成長,後山就是他最好的玩伴,他說:「我6歲的時候,已經常走上去石籬邨10座後山、金山、城門水塘玩,見到很多軍事設施,那時候已經想寫本書講。(6歲就有這個念頭?)對呀!童年時接觸多,成長後會想寫出來,覺得這些東西很奇特,有防空洞及堡壘,為何自己住的地方附近有那麼多這些東西?」

「由荃灣、上葵涌、梨木樹、石蔭、李鄭屋,到獅子山下,過去慈雲山、秀茂坪、藍田、油塘,全部山邊都有(軍事遺跡)。很多讀者告訴我,他們以前住在這些地方,都見過軍事設施。原來軍事遺跡與香港人的生活是那麼密切,就在隔籬,是鄰居。」

葉榕在葵涌的辦公室接受訪問,他表示自小在葵涌成長,小時候喜歡到城門及金山一帶玩耍。(顏銘輝攝)

出版社拒出歷史書 只好改寫行山書

葉榕小時候上山玩耳濡目染,令他對香港的軍事遺跡產生濃烈興趣。他說:「90年代,我付諸實行,首先要資料搜集,找到二戰退役軍人會,我寫封信去,他們有回覆,我那時還能訪問到沙展級的老兵。戰時華籍英軍最高級別去到沙展,他們千禧年後陸續離世,書入面很多老兵已經走了。跟他們做口述歷史訪問,他們不會一下子將所有東西告訴你,你要慢慢聊,跟他們保持聯絡及良好關係,讓老人家覺得安心。」

由1999年起開始,葉榕訪問二戰的老兵,搜集資料,之後整理好內容,拿去出版社,結果收到的是一盆冷水,「我最初其實想寫本軍事歷史書。2004年,中學同學介紹我去正文社,對方看完這篇初稿,他們說不能出街,因為軍事歷史的旅遊書在香港沒有市場的。不過,他們打算出行山書,要我將內容化做一本行山書。」那年非典型肺炎襲港,愈來愈香港人為了健康而到郊外逛逛,行山書便像雨後春筍般出現。

葉榕是個軍事迷,他在山坡上扮士兵,觀察對面山的情況。(張浩維攝)

跟葉榕看紅花嶺軍事遺跡(按圖放大):

+11

明明想寫歷史書,竟然被要求轉寫行山書,葉榕表示「那一刻晴天霹靂」,但他答允了出版社的要求。他說:「用9年時間才寫得出這本書,要找歷史檔案、老兵及地圖。寫的時候要停職、停工、事假、病假什麼都有,很冷靜地去寫,其中兩年停職。」但他停職的原因不是只為了寫文影相,而是要將黃土下的軍事遺跡重見天日,「我要掘乾淨城門陣地,一個人每日掘8個鐘,我要掘到見石屎地為止。」

為行山書連環圖加坐標

出版社很早就知道普羅大眾喜歡看圖多於看字,葉榕說:「我很欣賞出版社教我用連環圖。假設你不懂去這個地方,你看完圖片就識去行,還可以找到圖中的景點。不過,我覺得圖片是不足夠的。我讀書時代是地理學會會長,所以就為每張圖加上坐標。」

葉榕續說:「影相做連環圖,一影就要影很多張,起碼影左中右3個角度,如果再版的話可以用另一張相,又或者幫另一間出版社出書,你可以用另一角度的相,所以寫一條路線,分分鐘要影超過500張相。」他笑言不是攝影的專家,拍不出別人那些漂亮的照片,「我只用『傻瓜機』,但出來效果都不俗。」之後他會揀相,根據版面大小,選擇一些重要、吸引讀者或者能幫助認路的照片放入連環圖。

葉榕曾經為寫行山書停職兩年,為的是要掘乾淨城門陣地;圖中碉堡位於新界東北。(張浩維攝)

2008年出版的《香港行山全攻略——軍事遺跡探究新界篇》及2010年出版的《香港行山全攻略——軍事遺跡探究港島篇》可說是葉榕的心血傑作。他感嘆:「寫得好辛苦,一定賣得不多,要幫你做那麼多東西。老總說:『葉生,你那麼有大志有理想,我也很想看。』我就硬住頭皮繼續做。」

寫得最快的反而銷量較好

雖然葉榕的《新界篇》、《港島篇》及《離島遠足全攻略》內容豐富,卻不受讀者青睞,銷量有限,讀者較喜歡看圖多於字。葉榕其後出版的《圖解香港郊遊攻略》,銷量高於頭兩本嘔心瀝血的大作,他坦言:「這本書寫得最快,就是將之前3本的內容,剔除軍事設施就寫好了,大概用了一年。」精心撰寫並具豐富內容的文章,卻不如大張的圖片受歡迎,也許是文字工作者的無奈。

葉榕撰寫過多本香港行山書,他展示其中4本著作。(顏銘輝攝)

以行山書為包裝 盼大眾了解香港軍事史

儘管葉榕的行山書出完一本又一本,但他沒有忘記初衷,正如他在《新界篇》的序向讀者強調,香港郊野不但只有群山綠水,他寫:「它有一段段現已鮮為人知的防衛故事及很多防衛遺跡,它們都是由昔日華人、外國人跟管治政府在有限資源下共同建設而成。該段歷史值得我們以正確的觀念去認識及保護。」

葉榕感嘆香港人普遍不重視歷史,希望他的行山書可以讓普羅大眾了解香港的軍事史,「本身打算出歷史書,幸好可以用行山書做包裝出到。希望行山的朋友、領隊、學術界能夠肯更深入探索這些明顯的軍事設施遺跡,告訴後人及學生這些遺跡的意義,發生過什麼事。」

葉榕表示香港郊野不但只有群山綠水,還有很多具歷史價值的軍事遺跡。(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