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香港山人】廢墟達人劉李林:山裏故事多,有生態有歷史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奇蜂異蝶何處尋,崖岸海洞有幾深?俯身探穴登群山,踏遍廢墟看古今。
行山不只是行山,每個人在行山的過程中,都會見到他們眼中的世界。社工劉李林從行山開始,愛上了昆蟲攝影,成為了海洞專家,當上了廢墟達人。
有人行山為征服,有人為炫耀,有人為消閒,行山超過25年的劉李林說:「看你用什麼心態去行山,如果想學新知識及擴闊眼界,香港的山有很多東西值得去看。」

劉李林幾年前撰寫了《香港廢墟導賞》,是香港少有介紹廢墟的書籍。(顏銘輝攝)

劉李林一面是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工,幫助年輕人就業,但在另一面,外界之所以認識他,是因為其獨特興趣。他是海洞及廢墟專家,近年不時帶團參觀香港郊野中的廢墟,並著有《香港海岸洞穴圖鑑》及《香港廢墟導賞》兩書。海洞及廢墟彷彿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劉李林是怎樣同時愛上?一切由行山開始。

出社會工作後愛上行山

打個比喻,如果說海洞、廢墟及昆蟲攝影是劉李林興趣之樹上的花果,那麼行山就是根莖。踏入社會工作後,劉李林愛上行山,那時是1992年。「我幼稚園已經跟家人去行山,但中間一大段日子要讀書,就沒有上山玩,直至出來工作後,開始多行山。那時有人出書介紹香港的九大石澗,還有奇山異水,我就有目標去跟住行。」

劉李林在90年代行山拍下的照片,圖中為大嶼山的南天門。(由受訪者提供)
劉李林曾到大嶼山的臥龍石澗,從他的照片中所見,地勢險要。(由受訪者提供)
劉李林喜歡行山,走過山林小徑,尋找淹沒在山野中的廢墟。(顏銘輝攝)

上得山多,劉李林逐漸從行山中發掘到更多的興趣,「其實行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特別拿起相機,看得更多。有段時間我喜歡看昆蟲,就會發現對眼特別容易留意到昆蟲。」在山友的介紹下,他還對海洞產生興趣,「當你慢慢沉迷落去,就會發掘到很多樂趣,之後還會識到不同的人,結果我被人帶出海找海洞。我覺得行山都行到七七八八,就開始行海邊。到2005年,我撰寫了《香港海岸洞穴圖鑑》,介紹香港百幾個海洞,全部都是慢慢積聚起來。」

東區及北區多軍事廢墟

上山拍照,大家的焦點都放在自然美景上,但劉李林從鏡頭中發現,山野中的不自然,「我最初行山也是直行直過,但漸漸知得更多,從老師傅口中聽到更多,自然留意更多。我回家看每張相,會發現到一些行山時沒有為意的地方。」行山多年,一點一滴的累積,劉李林的腦海中有個山野廢墟庫,「東區多戰爭遺跡,因為打過仗,北區也多,而元朗就多民生的遺跡,例如荒廢的農田及村落,每區都有特色。」

劉李林的辦公室中有個大書架,擺放了很多有關行山及廢墟的書籍,他表示家中的相關書籍更多。(顏銘輝攝)
劉李林還收藏了一些90年代的行山書,包括由山界前輩祁麟峰及梁榮亨所著的書。他當時就跟住這些行山書的指引,上山尋幽探秘。(顏銘輝攝)

不過,很多人都不知山野廢墟的背景,而劉李林在好奇心驅使下,開始調查廢墟的背景,「我比較八卦,例如行山師傅帶我去蝙蝠洞,我會追問他們洞的歷史,但沒有人識。我搜集資料很辛苦,因為歷史很少記載這些日軍挖的洞,我不斷找書及文獻,甚至問日本人。可能找到本書,入面有一兩句,我就如獲至寶。所有廢墟的知識都是這樣累積起來的。」

劉李林總結對廢墟的認識,在2013年撰寫了《香港廢墟導賞》,「我做研究時,香港沒有人理會廢墟。因為沒有人講,而我覺得廢墟值得讓更多人知,所以就去做。在我出書前,研究香港廢墟的網站及書真的不多。」

劉李林:柏架山令我驚喜

自從深入研究廢墟後,劉李林的目光變得不一樣,就算是最熟悉的山頭,也突然變得其樂無窮,「近年最令我驚喜的山是柏架山。我一直住在東區,4歲就行過柏架山,但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山。首先,原來山上有很多日軍挖的洞,我以前不知道的,而且這座山以前還有吊車,由大風坳落山,我也是近幾年才知道的。這座山令我很驚訝,『嘩!原來有那麼多東西!』我在這區居住多年,完全不知,我問街坊,也沒有人知。」

以前港島有吊車,接駁上柏架山的大風坳。(資料圖片/轉載自柏架山吊車關注組Facebook專頁)

港島東區的柏架山上有乜遺跡?(按圖放大)

+2

行山可以擴闊眼界

柏架山位於港島東區,高532米;說到山上的廢墟,劉李林眉飛色舞,「很多人知柏架山上有軍事爐灶,而附近有些石躉,起初以為是英軍的,但原來是吊車鐵架的底座,而吊車是接駁山上的療養院。山上有軍事爐灶,山下有個靶場也是正常的,但我發現那個靶場不是英軍或日軍,竟是警察的。我慢慢發掘下去,山入面有很多故事,有生態的,有歷史的,可以讓我們去探險。」

對劉李林而言,行山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山野知識寶庫的大門,「看你用什麼心態去行山,如果想學新知識及擴闊眼界,香港的山有很多東西值得去看。行山可以看到生態、歷史、保育,廢墟可以看到民生及軍事方面的,全部是一連串的。」

劉李林喜歡行山,並從行山中發掘到更多興趣,成為了香港的廢墟專家。(潘思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