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獅】澳網主場專搞concert 外國體育城咩玩法?

撰文:王若獅
出版:更新:

上回講到,香港大球場的與啟德體育園的新球場有你冇我,起了新的,舊的就大幅縮小,其實是跌入了二元對立的偽命題。
我們要想的是,如何令香港「食得落」3個具規模的球場,大球場變身中型球場的同時,又不會令啟德新場淪為大白象。其實「體育園」搞得好,係可以好型,要數成功例子,不妨由最近睇足兩個禮拜的澳洲網球公開賽主場館開始。
撰文:王若獅

承辦澳網的Melbourne Park,其主場館是Rod Laver Arena(1.5萬人),副場叫Melbourne Arena(1萬人)和Margaret Court Arena(7500人),除此之外還有41個網球場和一個活動中心。單一個Melbourne Park已經夠大,但其實它只是整個體育城的三分之一,其毗鄰的Olympic Park及Yarra Park分別擁有一個3萬人的足球場和容納10萬人的板球場。它們組成的「墨爾本體育及娛樂城」,面積足有76公頃,等於2.7個啟德體育園,或者如4個維園般大。

Melbourne Park,其主場館是Rod Laver Arena(1.5萬人),副場叫Melbourne Arena(1萬人)和Margaret Court Arena(7500人)。(Getty Images)

拿澳洲的體育城跟香港相比,也許並不公平,畢竟他們有澳網、澳職聯、亞冠盃、國內的板球及欖球聯賽,觀眾群廣闊太多。不過,體育城靠體育搵食,大抵只是美好的願望,利用其多元化的場地舉行娛樂活動,才是成功經營之道。

翻開Melbourne Park及Olympic Park的年報(兩者由同一機構管理,Yarra Park由板球會獨立管理),發現去年Rod Laver Arena除了澳網兩星期的比賽,其實一個體育比賽都沒有(表演性質的摔角算不算?),相反整年共舉辦了46場演唱會,當中名字包括「歌神」張學友。若總計兩個公園的所有設施,去年澳網以外共舉辦了317場體育比賽及演唱會,吸引超過250萬人次使用。

政府之前預計啟德體育園於2022至2023年間完成。(政府新聞網圖片)

啟德體育園設計構想圖

讓我們將目光由澳洲回到香港,類似的模式在香港是否行得通?其實香港一早已經係咁。

紅館全名雖然叫香港體育館,但去年只用了12日舉行3項體育賽事,其餘時間大都是為演唱會所用。事實上,紅館已無法應付龐大的演唱會需求,連劉德華喉嚨痛腰斬個唱後想補場都不能。

政府明言啟德體育園主場館的設計,會考慮演唱會的隔音與舞台需求,正是為此鋪路,所以筆者認為,大球場改建成約2萬座位的足球場時,並不會減損啟德主場館的使用率。若啟德分擔了部分演唱會需求的話,紅館可空出檔期舉辦更多體育活動,例如改裝成泳池及舉辦籃球賽便早有先例。這種「三場分流」規劃,使用彈性及成本效益更高。

香港大球場每年在七欖時滿座,把其餘時間都比下去。(資料圖片)

一個體育園是否成功,使用率只是指標之一,更重要的是如何藉體育園將體育推廣至社區之中。墨爾本體育園內廣闊的公共空間及大部分體育設施,全年均開放公眾使用,平衡了搞活動與公眾需要。

至於2014年落成的新加坡體育城Sports Hub,去年舉辦過教練培訓班、NBA少年訓練營、羽毛球、曲棍球、游泳訓練班等,在WTA年終賽舉行期間,更夥同社區組織推廣,讓體育走入社區。

特區政府常提到的「盛事化、普及化、精英化」策略,新加坡至少做到前兩者。興建體育園只是發展的第一步,然而往後政府的長遠規劃才叫人憂心。講咗等於做咗,由申辦亞運到鳳凰計劃,我們中過太多次伏,這次給我們一點希望好嗎?

香港大球場何去何從?(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文:王若獅

「體育像人生,是從無數挫折中振作,然後又跌低再爬起的無盡修煉。筆者喜歡說運動員的故事,發夢有朝一日香港人能真正欣賞體育。」

【註:文章不代表香港01立場;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