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決定原路折返的4個重要因素 回頭也是一種勇氣

撰文:攀山者聯盟
出版:更新:

筆者早前聽到一個關於行蚺蛇尖的故事,覺得似曾相識,類似的故事情節好像在很多行山人士身上都發生過,所以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話說故事的主角行山經驗一般,蚺蛇尖對他來說是一個大挑戰……
文:攀山者聯盟

故事主角在4月一個炎熱的日子,幾經辛苦,終於由大浪坳攀到蚺蛇尖山頂下一個山坳位置,當時他距離山頂的海拔垂直距離只剩下最後60米了。但他實在太累了,於是跟隊友說:「我不上山頂了,你們上去吧。我在這裏等你們,到你們沿路下山的時候,我們再一起走好了。」

假如行蚺蛇尖行到近頂,但身體不適,你會堅持登頂,還是回頭折返?(由作者提供)

登頂誘惑與實際情況

於是他就坐在原地看著隊友登頂,但等着等着,忽然有一個陌生的山友從山頂下來,傾談幾句後,山友熱情地對我們的主角說:「什麼!怎麼可以不上頂呢?最難的部分你都已經走完了,只剩下最後一點點的路程而已嘛!山頂的風景很美呢,你走到這裏才放棄,太浪費了吧!」

故事進展到這裏,先暫停一下,希望大家想想,如果你是故事的主角,你會怎麼做?

登蚺蛇尖的路全程曝曬難行,是對行山人士的考驗。(由作者提供)

在你考慮這個問題時,容許我跟大家講另一個類似的故事:時為2004年7月,故事的主角是世上最頂尖的攀山家之一Steve House,地點是巴基斯坦海拔6934米的K7峰。

Steve House近頂折返的考慮

這次是Steve House兩年內第6次嘗試攀登這座高峰,之前5次都未能登頂。故事當日,Steve House獨自一人,凌晨3時起步,用冰斧冰爪在垂直的崖壁上連續攀登10個小時,終於來到了離山頂海拔距離只剩下200多米的一個雪坡上。

這時,全條攀登路線最困難的路段都已經被他征服了,他只要慢慢地沿著平緩的雪坡往山頂走,3小時內肯定可以站在山頂上。可是,他立即想到,上山頂需要3小時,當時離太陽下山只剩兩小時。

由於崖壁地形太複雜,他未必可以在晚上摸黑下山;如果不能下山,就需要在寒冷的山頂過一晚,那將會造成凍傷,凍傷的結局是手指腳趾可能需要截肢。於是,在離山頂只剩3小時距離的位置,他毅然回頭,沿路下攀,直至回到山腳基地營為止。

在行山旅程中,回頭也是一種勇氣。(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在登山時,不時會聽到「爬到這裏才回頭很可惜」、「好漢不走回頭路」這類說話。大家不妨問一下自己:在你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登山者,是那個願意不顧一切毅然登頂的人,還是會在山頂前作周全考慮,然後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回頭的人?

不論你的答案是什麼,在這裏給大家一個小小的意見:登山時如遇上以下情況,你應該考慮是否回頭。

1. 時間不夠

可能是計劃旅程時出錯,也可能是同行者的能力比預期差,或者任何其他原因。但不管為什麼,當你發現再不回頭的話,你們可能到天黑還未能下山,你們又沒有作夜行的準備。這時,你可能就要考慮應否放棄登頂,沿路折返。

在這裏給大家兩個貼士,以作參考:

一,不要以為登頂後的路都是下山,下山也不一定會走得比上山快。有的山友走不慣複雜的地形,在陡峭的路段下山速度會比上山更慢。

二,其實即使是單日的day trip,不打算夜行,也應該考慮在背包中放個頭燈或電筒,以防萬一。

即使行day trip,沒有打算夜行,也可以考慮帶個頭燈以防萬一。(由作者提供)

2. 糧水不夠

在香港,最大的憂慮通常是不夠水。原因可能是本身準備不足,或者天氣比預期熱,結果多喝了水。不論原因,如果你發現未到山頂,剩下的水已經少於你出發前的一半,繼續登頂的話,你很可能下山前就已經斷水了。這個時候,如果你又沒有補充食水的途徑,你就要考慮應否放棄登頂回頭了。

在這裏又給大家兩個貼士:

一,可以在出發前多放大約500毫升的後備水進背包,以備在突然不夠水的情況下飲用。

二,筆者有個習慣,如果計劃當日會走較長途的路線,會在背包放幾粒淨水丸,並會預先留意路線後段哪些位置會經過河流或天然水源;到真的不夠水時,就可以淨化溪水飲用來應急了。

行山人士可以帶備一樽後備水,甚至準備淨水丸,以備不時之需。(由作者提供)

3. 客觀環境起了變化

山野環境變幻莫測,登山時,可能天氣會突然轉壞,或者路況突然變得比預期困難很多,可能難度在你自己或同行者的能力範圍之外……種種原因,都會加重你現場的客觀危機。如果出現這些情況,那些危機又沒法避免,那你可能就要跟同行者商量,應該繼續行程還是沿路回頭。

山野環境可能突然發生變化,增加現場客觀危機。(由作者提供)

4. 同行者的意願

可能因為這個是主觀因素,所以很多登山者都會忽略掉,但筆者個人認為其實是頗重要的。有時候,一條你自己明明覺得很易行的路,你同行者中都會有人無緣無故跟你說他不行了、不想走了。他不想走的原因,可能是他身體上真的到了某個臨界點,再走下去會垮掉;也有可能純粹是他「平時挨唔慣」,只是覺得有點辛苦,就說不想走了。

不管原因是什麼,如果遇上這個情況,希望你可以考慮兩個問題。問題一,誰最清楚那位同行者的身體狀況?答案就是那同行者本人。只有他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累、有多辛苦;如果他跟你說他已經辛苦到一個不能再上攀的程度,你應否相信他?

是否回頭?要參考同行者的意願。(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問題二:你這次攀登這條路線的原意是什麼?如果是希望同行所有人都能在山上,享受登山的樂趣,那同行者已經明確跟你表示,最少他本人並不享受這趟旅程了。不論你們最終的決定是什麼,考慮的過程中,回頭應是其中一個選項。

那麼在一次登山活動中,誰有資格提出「我們是不是應該回頭」這個問題?

1. 領隊。行程中,如果你的身份是帶領別人登山,那他們的安全就是你的責任。這也表示參加者對你有一定程度的信賴。既然別人是依靠你在山野中,為他們作出明智的抉擇,那你在適當的時候,就應該作出是否需要回頭的考慮。不是說你一定需要回頭,也不是說你一定會遇上需要作這個考慮的情景;但最少,「回頭」應該長存在你腦袋的decision matrix(決策矩陣)之中。

不適到要倒下時才出聲,可能已經太遲;不僅對自己,對同行人士也會造成危險。圖為山藝課程中處理意外事故的演習。(由作者提供)

2. 參加者。生命是自己的,經歷是自己的。即使你只是一個在行山隊中跟人行山的參加者,在山上,你也有權為自己爭取。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正如前面提到,你自己才是最清楚自己狀況的人,如果你感到不適,領隊未必可以即時察覺,大膽向領隊提出你的難處,對於你自己、你的領隊、和你的隊友都有好處——有沒有想過,如果你默不作聲,到真的筋疲力盡時倒下,為了拯救你,會花上多少人力物力?

原因二,所有人都有盲點,即使最頂尖的領隊,都會有看漏了眼的時候。如果你發現有什麼不對勁的話,應該跟你的領隊提出你的疑慮,一方面你的發問可能提醒了領隊一些他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另一方面,為你釋除疑慮很多時也是一個領隊的責任。

不適到要倒下時才出聲,可能已經太遲;不僅對自己,對同行人士也會造成危險。圖為山藝課程中處理意外事故的演習。(由作者提供)

好了,現在讓我們回到那個蚺蛇尖的故事。如果你是那位主角,你會怎麼做?

由於那故事是真人真事,我可以在這裏告訴大家,主角當日實際怎麼做。他受了山友的慫恿,最終決定完成挑戰,成功登上蚺蛇尖山頂,結果呢?也安全下山回家了,並沒有發生什麼九死一生的事情。

你要明白選擇回頭和不回頭所代表的風險。

所以你會發現,不回頭是不是一定會出意外呢?不是的,但你要明白回頭和不回頭所代表的風險。

那麼回頭是否就代表風險一定較細?也不是。在某些情況,攻頂會比回頭更安全。這些決定,是必須考慮現場所有因素,全盤考量後才能作出的。一個人在山上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這個決定最終都是要自己做的。

可以說的是,在山上,一個決定做得好還是不好,很主觀,標準人人不同;但一個決定是有根據(informed)的還是無知(naive)的,則是客觀、有高低之分的。

行山途中唔識路,要搵路時靠什麼?

+4

返轉頭就代表失敗?

到這裏,讓我嘗試處理最後一個關於回頭的問題:在登山的過程中,如果選擇了回頭,沒有成功登頂,是否代表你失敗了?

只有你自己才有資格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看看你為誰登這座山了。如果你是為了得到某些輿論上的認同去登山(例如得到資助,代表某公司或者某國家去攀一座高峰),那是的,輿論很多時候對於成敗有既定標準;根據那些標準,沒有登頂很多時都會被定義為失敗。

可是,如果你這次只是為了自己去攀這座山,那就只有你自己才有資格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Steve House怪自己回頭太遲

最後,讓我們回到Steve House的故事。他在回到基地營後,感到十分的氣餒,覺得自己失敗了。他說覺得自己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登上K7的峰頂,而是因為他在這次攀登中讓自己承受了過大的風險,最終在入黑前還是到不了基地營,黑暗之中,在地形複雜的崖壁遇上很多困難。他覺得,自己應該再早一點回頭。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Steve House回到基地營後休息了一星期,再次整裝出發。因為有了之前6次攀登經驗,他終於在2004年7月25日安全地登上了K7峰頂,之後還有足夠時間安全攀回基地營。

因為這次攀登,Steve House獲得有「攀山界奧斯卡」之稱的2004年金斧頭(Piolet d'Or)People's Choice Award獎項。

Steve House在書中親述自己攀山的故事。(由作者提供)

好書推介:《Beyond the Mountain》 Steve House (2009)

本文作者攀山者聯盟是一間本地攀山嚮導組織,成員包括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的山藝教練,以及加拿大攀山嚮導協會的頂繩攀岩教練。

山野零垃圾,由你我做起。(01美術製圖)

哪款最高能量?哪款最多蛋白質?一齊睇睇12款運動能量棒(按圖放大):

+7

行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11

教你用「GPS遠足留蹤」服務:

+9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