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台美推動「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名 名稱擬納入「台灣」兩字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與美國在台協會(AIT)相對應,台灣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下稱北協)自1979年3月1日成立迄今,一直負責對美關係事務。
綜合台媒消息,適逢美國《台灣關係法》立法40年,台美推動該機構更名,用詞或納入「台灣」兩字。對此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今天表示,目前沒有相關訊息,若有任何發展會適時對外說明。

自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一直作為美國在台協會(圖)之對等機構。(資料圖片)

台灣《聯合報》今天(19日)報道,台美雙方正積極推動北協的更名,希望協調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新名稱,而新名稱可望加入「台灣」元素,讓這個美國在台協會的對等機構更名副其實。

據透露,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與AIT處長酈英傑已針對北協更名一事多次交換意見,台美雙方亦各自提出新名稱的建議清單,台方原本提出的其中一個建議名稱包含「關係(relations)」一詞,但美方有所顧慮,因此雙方持續溝通中。不過,雙方對北協新名稱的共識,則是會將「台灣」納入其中。

美國前總統卡特1978年12月宣布將與台灣斷交,翌年1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成立AIT,台灣行政院則通過設置北協,作為雙方在非官方架構下的對口機構。

當時美方擔心與中共建交一事橫生枝節,因此一概反對任何具有中國意義的名稱,北協這個名稱是台北在沒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下,接受美國國務院官員建議。
台灣前駐美代表、前外交部長程建人
圖為台北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聯合報)

駐美辦事處早已改名

1994年9月,克林頓政府完成對台政策檢討,將台灣駐華盛頓的北協駐美辦事處改名為「台北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與AIT台北辦事處對應,但位於台北的北協總部名稱至今未變。

報道引述台灣資深外交官員表示,北協在當年AIT一切「按規矩來」的時期,的確扮演雙方聯繫的主要管道,但AIT官員如今已直接與台灣外交部官員打交道,因此北協的功能日益弱化,僅存象徵性的意義,目前主要以處理行政庶務為主,對美政務多由外交部負責。

類似的狀況還有1972年台日斷交後,日本與台灣分別成立「交流協會」與「亞東關係協會」作為雙方交流對口機構。不過,隨着近年台日關係升溫,2017年兩者先後改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與「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納入「台灣」兩字。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