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公布蔣經國日記 揭露與美國斷交時憤恨痛苦及兩蔣分歧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17日(周二)舉行台灣前總統蔣經國私人日記的公開發布會,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茲(George Pratt Shultz)及多位重量級台灣問題專家出席。
蔣經國的日記透露了他在台灣與美國斷交時的憤恨痛苦,又反映了他與父親蔣介石的思想分歧。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舉行蔣經國私人日記的公開發布會。圖為蔣經國。(《聯合報》)
+5

蔣經國日記原本預定2010年公布,延後9年才正式呈現在世人眼前。儘管蔣經國日記的歸屬權爭議尚未落幕,相關的法律訴訟仍分別在台灣與美國的法院各自審理,台灣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表示,蔣家後代與各方的合作才有17日的發布會。

胡佛研究院公布的蔣經國日記跨越了43年,從1937年5月開始記錄、到1979年12月停止,從蔣經國由蘇聯返回中國大陸開始,寫到赴台之後的經歷。其中1948年日記佚失,1937至1940年及1945至1949年日記為謄抄本,其餘皆為蔣經國親筆原件。

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表示,蔣經國日記在60年代末期與70年代初期,轉而重視台灣政治、經濟的發展,明顯與蔣介石日記同期記載仍心念著反攻大陸不同,顯示出兩蔣父子在想法上的逐漸分歧。

美國斷交外交危機期間 書寫習慣改變

1979年美國正式與北京建交,同時與台灣斷交。蔣經國在1978年的日記記錄,指他收到美國大使通知將與台灣斷交的消息時,「當即以嚴肅之態度,向其提出最嚴重之抗議,內心憤恨痛苦,事已至此,身負重責,只好以理性處理此一大變」。

蔣經國日記每天寫一頁,但在美國斷交的外交危機期間,蔣經國沒有按照這個方式寫日記,而是將字體放大,一日之事,可以寫上好幾頁,可見當時心情與平日極為不同。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