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觀察】國台辦的「四大不變」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11日,蔡英文以台灣選舉史上最高票當選總統:817萬,這數字公布的當天跌破太多媒體人眼鏡,也讓大陸網友炸開了鍋。選舉結果公布的那天晚上,內地媒體以「蔡英文成功連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推出新聞,但底下的留言區塊中,不少微博網民跳出來「補充內容」──何止連任,800多萬台灣民意,破天荒的歷史紀錄。

更有甚者,則衝去國台辦微博底下留言,其中不乏「過去十多年對台政策失敗」、「三十一條惠台政策應結束」等情緒性留言,國台辦微博留言區一度關閉。而不消幾小時後,大陸自媒體陸續推出了這樣的文章:「為何台灣離大陸越來越遠」、「蔡英文連任,台灣經濟將自尋苦果」等。太多大陸網民表示,和平統一時代結束,這樣的情緒縱使中共想「刪微博了事」恐也於事無補。

11日晚上,蔡英文在台北競總外和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左)、現任副總統陳建 仁(右)一起向全台支持者致意,感謝選民相挺。(中央社)

大陸對台政策會否改變?兩岸經貿協議(ECFA)能持續嗎?陸客自由行會否恢復?兩岸未來,是會現出曙光,還是更加風聲鶴唳?這些問題,不只兩岸媒體關注,各地的台商圈子也在討論。

選舉結果揭曉的那天深夜,國台辦發出聲明表示,「我們的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和行徑,堅決增進台灣同胞利益福祉。」

這樣的聲明普遍被評為「太制式,沒有新意」,媒體人大多認為國台辦面對這個選舉結果「在收到更進一步指示前,也只能如此老調重彈」,所以人們都在等數日後的國台辦記者會。終於,1月15日,國台辦召開例行記者會,眾家媒體摩拳擦掌,但是國台辦的回應,並沒有出現部分媒體人所期望的「爆點」。

11日下午,民進黨支持者在蔡英文競選總部外揮舞旗幟,關注開票情況。(中央社)

在記者會上,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提出四個要點:其一,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其二,「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其三,台海形勢走向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是無法阻擋的潮流;其四,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

至於「武統台灣」在大陸輿論升高的現象,馬曉光表示,「因為這是被民進黨與台獨勢力的倒行逆施逼出來的。」整場記者會看下來可以明確發現,在台灣817萬「民主民意」下、在大陸「武統台灣」的情緒下,大陸政府,依舊保有「四個不變」。

第一,和平統一不變。台灣民間想象中的中共專制極權,人民的民意很難起到作用,但其實近年大陸政府的兩岸政策一直遭受民意抨擊,國台辦被諷為「跪台辦」,「惠台政策」亦不斷被污名化。

2010年ECFA談判台北會商,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右)與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左)握手。(資料圖片)

此次大選甫結束,一向被視為「民粹媒體」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短時間內陸續發表了三篇文章,從民進黨、美國角色等面向出發,告訴大陸民意「為何武統對當今中共而言,還不是一個優先選項」,嘗試紓解大陸網上的武統情緒,這也側面反映出大選後大陸政府所承受的輿論壓力。

自然,中共的體制使這些情緒民意無法左右政策走向。縱使大陸輿論吵鬧得再兇猛,國台辦在記者會上仍舊表態,兩岸雖制度不同,但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四十年以來是中共始終堅持的對台基本方針,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從和平統一轉向「武力統一主導」,這種根本方針的大轉變前提是兩岸已經出現太大的變量(如台灣政府宣布台獨、美國介入明顯等等)。而此次大選雖然讓中共「失了面子」,但這也就是人們短期的情緒變化。僅僅是一場大選,中共並不認為兩岸關係的方針該有根本性改變。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5日回應說,兩岸關係必須堅持「九二共識」,「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中央社)

在此前提下,中共的第二個不變,就是兩岸交流前提不變。因為習近平的「兩制台灣方案」以及香港因素,加上選舉利益,民進黨將九二共識直接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阻斷了「兩岸關係處理不好」之罵名,也抹紅了國民黨,然而這些台灣內部的「小打小鬧」顯然中共不會在意。

國台辦在蔡英文得到800多萬民意支持後,仍舊堅持九二共識,甚至強調「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一是告訴國民黨「別因選輸放棄九二共識」,保留了國民黨往後在兩岸交流上的基礎,二是告訴台灣政府──台灣不能因為單方面的內部政治,就想動搖兩岸談判基礎。「九二共識」是過去兩岸政府共同商討、確立的交往基礎,除非兩岸政府找到另一個共識,否則仍是「定海神針」。

中共的第三個不變,是反對台獨的力道與底線不變。國台辦在記者會上表示,若兩岸官方要和平對話,「台灣要承認我們是一家人。只要承認一家人,別的問題都好說」。言下之意,「不論先前立場為何,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中,都願意與之交流」,這與過去四年大陸對民進黨的喊話一致。但是對於台獨,則用「台獨是絕路」把底線畫的非常明確。

2015年1月29日,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在台北開會,圖為兩岸代表握手。(中新社/資料圖片)

中共的第四個不變,就是對台經濟政策不變。此次國台辦記者會對眾人所關注的「ECFA存續與否」做出回應,「ECFA得來不易,相信兩岸同胞都不希望看到這一重要成果得而復失」,這一友善的回應已經安撫了部分台灣民眾。ECFA、惠台三十一條等都屬於長期的兩岸民間政策,中共習慣於長期戰略考量,政策基本都有延續性,且在大陸領導層的思維中,這種民間交流對於長久的兩岸關係是正面助力,不應改變。

「你(台灣)選你的,我(大陸)還是那個態度:該來的台灣青年歡迎,該做的惠台政策持續。至於國際組織與台灣邦交國,那還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此刻中共的真正心聲,軟的態度有、硬的底線亦在。

整體來說,台灣為了超過810萬的民意或喜或憂,民進黨也暗自期望大陸因為廣大民意而放軟態度,也因此蔡英文在當選後的演說、以及接受BBC採訪時,一再呼籲大陸「正視現實,看到民意」。但對中共而言,蔡英文高票連任是多種因素使然,「時間站在大陸這一邊」,兩岸關係的核心在於大陸發展勢頭,而不在這些短期的政治與情緒變化。

習近平去年提出,要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資料圖片)

大陸對台這樣的一以貫之,不是基於「期望民進黨連任」或「期望國民黨上台」,更與台灣人民的各種小情緒無關。2019年年初習近平「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被視為是蔡英文「撿到槍」的開始,更讓一些人嘲笑「中共是國民黨助選員」,但這一些小口水戰,從不在中共的對台考量中。

中共對台,是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整體架構下來衡量,其中有現實的實力問題、更有大陸領導層濃厚的歷史使命感。不論台灣今天出現第二個國民黨、或第三個民眾黨,當中國崛起、國際實力奠立後,解決台灣問題就會擺上日程。台灣在看待中國大陸的對台策略時,往往未放在未來數十年的長遠脈絡下,而是以「今天國民黨輸、明天民進黨贏」來推斷中共下一步,因而誤判中共態度。

此次選舉後中共「一切未變」,但這「未變」背後是中共的實力自信,因此才有「反正蔡政府也不敢大動作改變兩岸現狀」之判斷,這反映出中國大陸在兩岸關係上的主動權。而風光連任的蔡政府,高興歸高興,此刻恐怕也需惦量──在呼籲「中共該正視台灣民意」之時,台灣是否有足夠底氣,足以應對「維持現狀」下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