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閃耀的落幕:當代知名哲學家德雷福斯離世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遐邇聞名的哲學家、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執教近50年的哲學教授休伯特.德雷福斯,於美國當地時間4月22日週六因癌症逝世,享年87歲。

遐邇聞名的哲學家、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執教近50年的哲學教授休伯特.德雷福斯,於美國當地時間4月22日週六因癌症逝世,享年87歲。

 

哲學生涯

 

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1947年開始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斯年後在著名的哲學家奎因(W. V. O. Quine)的督導下完成了有關物理哲學的本科論文,以最高榮譽獲得學士學位。之後他留在哈佛繼續哲學生涯,分別於1952年和1964年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至於從碩士到博士這十幾年的時間,他曾在一系列世界各地不同大學,包括弗萊堡大學、魯汶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等研究機構充當研究人員,期間遇到諸如海德格、沙特和梅洛.龐蒂等知名哲學家。然而,德雷福斯曾向他的一位朋友表示,與這些偉大哲學家的交流令人失望。譬如梅洛.龐蒂不僅拒絕談論他的早期作品(因為他當時研究的進展已經偏離太多),而且也拒絕談論他在當下進行的工作(因為還未成形),只願意聊一些學術八卦。與沙特和海德格的交談也不令人滿意。雖然交談往往無甚收穫,德雷福斯卻認真閱讀了他們的作品,並在博士生涯決定開始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研究,著手撰寫先驗和存在主義現象學的博士論文。然而,50年代的哈佛大學哲學系由傳統分析哲學主導,德雷福斯的研究領域顯得鶴立雞群,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用了那麼長時間才獲得博士學位。另外,他在研究生的12年期間,有6年在全職教學。沒有博士學位的他,在1957到1959年在布蘭迪斯大學以講師身份教授哲學,直至1960才正式擔任麻省理工的助理教授。教學期間,他授課的範圍橫跨整個人文學科,例如,他早期的一些課程不僅包含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他與友人和學生一起翻譯的版本),還有荷馬、埃斯庫羅斯、但丁等其他西方傳統偉大作家的作品,而他的第一篇出版物的研究對象是〈唐吉珂德〉。

 

在麻省理工工作期間,他從那裡那些最聰明的工程師身上學習了不少東西,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他,但同時也令他產生懷疑。1965年,他發表了〈煉金術與人工智能〉(Alchem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文章中挑戰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期望,認為機器缺乏與人類智力競爭的直覺。這篇文章最終成為德雷福斯頗具影響的一本著作,〈電腦無能之事:對人工智能的批判〉(What Computers Can't Do: A Critique of Artificial Reason)。 這本書的二十週年紀念版於1992年出版,題目是〈電腦依然無能之事〉。 在這本書中,德雷福斯採取了現象學,特別是海德格和梅洛.龐蒂的現象學去解釋人類的存有自身——這個進路後來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出現——並將這種對人類存有的現象學詮釋應用到人工智能領域。

 

也許德雷福斯在哲學中最重要的影響是給英語世界帶來並且詮釋了當時流行的歐陸哲學。毫不誇張地說,英語世界的哲學家對海德格,梅洛.龐蒂和米歇爾.傅柯等思想家的最初認識,都來自於德雷福斯。事實上,德雷福斯1991年的著作《在世存有:對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的評論》(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被稱讚為「讓英文世界讀者得以進入海德格的必備文本」。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理查.羅蒂(Richard Rorty)就聲稱,他對「歐洲哲學的熟識,幾乎都要歸功於德雷福斯。」

 

Dreyfus的著名作品還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物閃耀》(All Things Shining: Reading the Western Classics to Find Meaning in a Secular Age)。他在書中認為我們時代的核心問題是:我們如何從「荷馬世界緊張和有意義的生活」走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優柔寡斷和充滿悲傷」?通過解讀包括荷馬、但丁、笛卡爾和康德等作家,還有麥爾維爾、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等小說家的作品,德雷福斯重新定義諸如選擇、自主、狂熱、慰藉等概念,讓我們得以在虛無主義威脅下尋找生活的意義。

德雷福斯的代表作《萬物閃耀》。(資料圖片)

 

桃李滿天下

 

德雷福斯教學上最偉大的遺產,要數他在無數上課的本科學生身上留下的印記,他們在這位伯樂的影響下選擇了哲學作為志業。

 

德雷福斯在伯克萊近50年的任職期間,他一直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的老師,深受學生愛戴。他的本科課堂經常被圍得水洩不通,甚至他的研究生研討班,由於人太多,學生經常只能站著聽課。 德雷福斯的教學風格也是獨一無二得,像他所尊重的哲學家齊克果一樣,德雷福斯認為教學同時也是自我學習,因而他拒絕任教所有他覺得自己已經充分理解的文本。另外,他的教學方法與最偉大的哲學教師蘇格拉底類似:不僅在課堂上利用大部分時間來向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幫助他們梳理哲學思想的每一個細節,而且還從他們那裡徵求意見和建議。由於他的基本研究對象是人類存有的現象,所以他相信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為教學作出貢獻。

 

此外,德雷福斯曾經指導的眾多博士生以及研究生,他們之中除了有哲學家和教授,還有不少藝術家、劇作家、以及從事文化事業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電視編劇埃里克.卡普蘭(Eric Kaplan)。他的作品包括「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馬爾科姆的一家」(Malcolm in the Middle),以及「飛出個未來」(Futurama)。在「飛出個未來」中的角色休伯特.法斯沃教授(Professor Hubert Farnsworth)便是以德雷福斯的名字來命名的。

《飛出個未來》劇中的Hubert Farnswort教授經常以幽默詼諧的形象出現。(資料圖片)

雖然對人工智能批判甚多,但德雷福斯卻從未迴避科技。他的播客講座「從諸神到上帝來回」是2007年iTunes最流行的網絡廣播之一。在2011年他還加入了twitter,並一直有持續更新。4月22日當天,在他的離去不久,他的twitter賬戶推送了這樣一句話,估計是家人為了讓世人確認他的死訊:「我的死訊並非危言聳聽。」("Reports of my demise are not exagge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