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協議不是目的 美國從來不是中共敵人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12月3日,正在英國倫敦參加北約(NATO)峰會的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表示,美中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可能要等到明年11月美國大選後完成。這一表態意味着本來預計在今年之內完成的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有繼續拖延的可能。

不過,從前一段時間的談判發展來看,美國總統該表態更像是在討價還價,而這場中美「持久戰」也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美的劍拔弩張已經緩解

雖然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還可能複雜化,但是中美關係的全局在此前一段時間已經有所改善,說明雙方都有穩定局勢的意願。

中方在貿易談判方面的姿態和輿論管控都有所變化。11月,中國商務部在貿易談判上的表態主導了關於中美貿易戰的輿論風向。在宣布中美貿易部分協議文本的技術性磋商基本完成之後,中方率先表示,如果中美雙方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應當根據協議內容,同步等比率取消加徵關税,這是達成協議的重要條件。

這兩次官方確認談判進展,都先於美國白宮,並且都是談判的關鍵進展。中國對貿易談判接連「官宣」,和以往謹慎緘默的姿態完全不同。

12月3日,正在英國參加北約峰會的特朗普,稱中美貿易協議或將拖延更長時間。(AP)

雖然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何時何地簽署並未確認,但是兩國在貿易上的小交易已經開始。這已經有效地把2018年中美之間劍拔弩張的局勢降級。從中美上一輪正式高級別談判以來, 中國自產原料禽肉監管體系與美國等效、中國也將解除一項自2015年開始實施的美國禽肉對華出口禁令,批准美國雞肉出口至中國、美國確認中國輸美鮎魚產品監管體系等效等等都對中美未來貿易有積極作用。

兩國在其他領域的矛盾也似有緩解。11月,美國再度對中國企業華為延長出口許可證的期限,也表明美國並不希望進一步在科技競爭等問題上刺激中國。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在中國官媒刊文,再度表示歡迎中國留學生赴美,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的對華演講也表示美國不希望「脱鈎」,這些都是一種控制局勢的姿態。

貿易戰在2018年迅速升級,中美關係的惡化曾讓很多政界和商界人士經受「當頭一棒」。而今雙方都持續釋放利好信號,說明外界對中美關係雖不該過分樂觀,但也無需只剩悲觀。無論是第一階段協議、還是第二、第三階段,甚至是特朗普口中的「終極協議」,都不能是中美關係發生質變的指標,至少在中共看來,談判的過程和結果都只是管控中美關係的手段,讓中美關係迴歸正常合作的軌道才是最終的訴求。

中方專注於對中美關係的管控

中國在貿易戰爆發以來,一直在調整管控中美關係的方式,今天中美關係的緊張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和貿易談判經歷的幾個階段中,中國採取的措施非常相關。

第一階段是美國不斷的威脅和出招。對中國在貿易上的「不公平做法」做諸多批判,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301調查瞄準中國的「知識產權強制轉讓」問題,關税威脅意在減少中美之間的巨大的貿易逆差,同時美國商務部和司法部聯手調查中國科技企業華為,中美矛盾多層面爆發。在此期間,中美談判多次反覆,協議遭到撕毀,特朗普的朝令夕改,幾乎讓外界認為中美達成協議沒有可能。

第二階段,中美談判逐漸把不同的矛盾點和問題切割處理。只要對自身有利,特朗普不在意把任何問題當做是中美談判的籌碼。比如華為高管孟晚舟被捕事件以及華為遭美國刑事調查、芬太尼走私問題、美國對台灣、香港、新疆問題上的關切等等,都曾在特朗普口中稱為可以納入談判範疇的內容。然而,最終這些都和中美貿易談判的過程逐漸分離,互不影響。這是中國對這些問題的迅速切割的結果。

第三階段,中國主動要求自身訴求得到滿足。在今年7月「上海談判」以來,中美之間對相互的訴求和底線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中方不僅不斷重申自身底線,並且更多地把談判的方向轉向達成自身的目標。去年5月中美談判共識被撕毀之後,中方對貿易談判鮮有表態。而現在,中方主動披露談判進展,是因為協議文本的平衡性、雙方逐步取消關税是中方對談判的訴求,而中方已經獲得一定成果。「分步走」進行中美協議也顯然是中共的思維。

實際上,正是在此前美國不斷要價的過程中,中國透徹了解了美國對中國的各種訴求,也在和特朗普團隊的交手中摸透了白宮的行事風格和談判策略。美國的諸多要求中,有些是中國可以認可並且符合中國發展目標的,比如開放市場、加大農產品採購等。也有些是觸犯中共底線不可能被滿足的,比如美國保留對中國實施懲罰性關税的權力等。中國在保護底線問題的同時,充分利用了農產品和能源採購等問題,最終把每一次談判僵局都「盤活」,實現談判目標。靈活處理中美矛盾,是為中美關係的大局服務。

中美之間有難題沒有死結

可見,中共對中美關係的管控,一直專注於自身的發展需要。中國建國的前20年,中美相互敵視、互不來往,直到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1971年秘密訪華,中美關係才開啟了正常化的進程。雖然盡人皆知美國在冷戰的背景下急需中國的制衡作用,但鮮有人注意到早在1964年,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就談到「總有一天中美關係會正常化的」,1970年當美國著名記者斯諾(Edgar Snow)訪問中國時,毛澤東更直言「兩國總要建交的」。

而當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表示過中國有「一千個理由」 搞好中美關係,其背後的邏輯是相通的。中國發展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和美國保持穩定的關係是重要的外部條件。這一點不止是今天如此,在40年前也是如此,甚至在70年前也是如此。

在分析今天的貿易戰時,不能將以往中美關係的歷史分割開來。管控中美關係的思路在中共建國之後的歷史上是一以貫之的,從中美建交的10年談判、中國入世的10年談判,到現在的貿易談判,幾乎每一個都是遙不可及的、難以完成的任務,但是最終在中共極大的耐心和定力之下,也都一步步成型。以古鑑今,現在看來嚴峻的中美科技爭霸、甚至是軍事摩擦造成的影響力很可能更甚於貿易戰,不過即使這些也不足以構成徹底破壞中美聯繫的死扣。

更進一步說,從建國之初的「反帝國主義」到現在的「反貿易保護主義」,中美始終存在實際利益和意識形態上的矛盾,但是中共從未真正「反美」,也並不把美國作為「敵人」。用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來說,美國也必然是這個共同體的重要部分。這種思維之下,中美矛盾即便再度激化,又怎知中共不能用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來磨合出另一番共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