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盛辦閲兵式:強國之夢 普京之痛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俄羅斯6月24日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的紅場閲兵,俄羅斯的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今年的紅場閲兵式更為特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尚未得到控制時,不少國家謹慎選擇大型活動,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決定無疑是有勇氣的。

但盛大閲兵式之下,俄羅斯仍要面對疫情之嚴重的現實:截止到6月24日,俄羅斯的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超過60萬,位列全球第三。

新冠肺炎在3月困擾歐洲之時,俄羅斯的確診人數維持在三位數。進入4月之後,俄羅斯的情況急轉直下,尤其是5月以後,每日新增的人數在1萬左右。時至今日,新增確診人數仍在7,000。相比之下,原本疫情嚴重的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現在每日新增人數不足1,000,甚至意大利只有100上下的新增確診人數。

俄羅斯的疫情發展到今天仍未有大幅轉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擁有強大政治影響力的普京為何在此次疫情中並沒有讓俄羅斯迅速擺脱危機?

體系的脆弱 普京的孤獨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長列舍特尼科夫表示,受疫情限制措施影響,俄羅斯每天損失約1,000億盧布(約合13.42億美元)。俄羅斯審計署署長庫德林(Alexei Kudrin)預測,俄羅斯的失業率可能會增長一倍,達到10%。面對嚴峻的疫情、持續走低的經濟,俄羅斯人再度把目光看向他們的領袖——普京。俄羅斯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的調查顯示,普京的支持率從3月的63%跌至5月的59%,雖仍然較高,但創下21年來的最低記錄。

俄羅斯的閲兵式上,俄羅斯軍人和受邀國家軍人展示風采,也有重型裝備亮相(點擊大圖瀏覽圖集)

+3

國家有難,問責政府和官員本身並不難理解。但是當俄羅斯本就特殊的治理體系在疫情的衝擊之下顯露出脆弱性,普京在這種困境中顯得異常孤獨。「硬漢」普京能玩轉地緣政治、撬動國際格局,可是畢竟任何人都不是萬能的。無孔不入的新型病毒,要求各國政府拿出最為全面和精密的防控措施,涉及到醫療服務、民生保障、社區動員以及各行各業的生產細節。這些「精細」的安排並不是普京所擅長的。換一種思維想這個問題,萬事皆問普京一人,本就不該是正常的狀況。

疫情爆發以來,普京身邊未能出現得力干將。類似中國的終南山院士,美國的福奇(Dr. Anthony Fauci)博士這樣的防控核心人物,始終沒有在俄羅斯出現。被普京欽點、接替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的現任總理米舒斯京,以及防疫總指揮副總理戈利科娃(Tatiana Alexeyevna Golikova)都缺乏存在感。俄羅斯的抗疫舉措、假期安排、復工復產時間,外界無不是等待普京表態下令。無人可用的困境背後,是俄羅斯的國家治理長期依賴普京個人聲望的現實。

聯繫到今年年初俄羅斯政府集體辭職,普京提出憲法修正案,除了重新界定總統任期以外,一大看點就是削弱俄羅斯總統的權力。這一方面說明普京開始為後普京時代做準備,另一方面說明普京深知,俄羅斯的權力體系需要深刻的變革,需在權力的制衡和政治的穩定之間找到自身道路。疫情爆發進一步印證了這種體系變革的需要。

仍未走出蘇聯陰影

不止是政府治理體系的缺憾,俄羅斯疫情的爆發揭開了醫療體系的諸多問題,世界看到了三十載之後,俄羅斯社會經濟還有多少層面沒能走出蘇聯的陰影。

俄羅斯承襲蘇聯時期免費醫療,在1993年的聯邦憲法中確定了「全民免費醫療」的原則。此次疫情中,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費用由強制醫療保險擔負,每個聯邦主體都定下了治療費用金額。這種體系在疫情下,其實有利於避免民眾因看病貴而不願前往醫院治療。

普京在俄羅斯政壇20年,俄羅斯的內政外交都有普京的個人風格(點擊大圖瀏覽)

但是在疫情嚴重之時,重壓集中在公立醫院,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大規模感染的現象就暴露了醫療體系的弊端。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在5月中旬披露的數據,俄羅斯醫用口罩缺口占總需求量的74%,N95口罩缺口也達73%,防護服也只能滿足不到一半的需求。這就解釋了醫護人員因無法忍受防護不足而選擇墜樓的悲劇為何接連出現。

更令人悲歎的是,自稱不存在呼吸機短缺的俄羅斯,實際上很多持有的呼吸機還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時期)生產的,其發生故障的頻率驚人,配合呼吸機使用的氧氣、麻醉鎮靜劑等用品也處於缺乏狀態。5月,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家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醫院接連發生火災,共造成6名患者死亡,竟都和醫院使用的呼吸機短路有關。

俄羅斯的醫療資源並不匱乏,但是疫情中物資的陳舊和短缺,以及醫護人員,特別是護士的不足,暴露出國有機構的效率低下。俄羅斯醫師的薪資僅為平均國民年薪之65%,醫療設備落後疏於管理,從2013年到2019年,俄羅斯的初級護士減少了60%,中級護士減少了將近19.3%,醫生減少了2%。儘管普京曾經強制提高醫護工作者薪資,但無法改變系統性的弊病。疫情下,急救車在莫斯科醫院外排起長隊、送病入院等待15小時,這般聳人聽聞的情況,正是蘇聯留下的醫療體系未能改善的體現。

醫療體系只是俄羅斯國有部門的一個縮影。普京治下,俄羅斯國有企業雖掌握核心資源,但普遍因缺乏競爭而效率低下,甚至成為權力腐敗的温床。俄羅斯檢察院指出,2014年至2017年間俄羅斯因貪腐損失超過1,330億歐元。這些嚴重影響諸如基礎建設的國家項目,誰能想象俄羅斯脱離蘇聯後從零修建的首條高速公路,從莫斯科到至聖彼得堡的M11竟是在2019年底才正式通車?

疫情再次提醒長期經濟增長乏力的俄羅斯,這種衰退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對於蘇聯的經濟體系遺留的弊端,俄羅斯始終缺乏深層次的全面改革。

俄羅斯的抗疫舉措(點擊大圖瀏覽)

+1

普京為何壯志難酬

誰都不能否認,世界今日看俄羅斯的眼光,和20年前普京接手時已完全不同。普京在外交和地緣政治上的鐵腕重新樹立了俄羅斯的大國地位,而上任不久後又恰逢國際油價大漲,俄羅斯藉此走出「休克療法」的陰影,經濟民生大幅改善。然而隨着石油泡沫催生虛幻繁榮,一個GDP近5年的增速在1%到2%之間,商業和投資活力降低,居民收入呈下降趨勢的大國,即便仍然能憑藉軍事力量令人生畏,可終究沒能破解俄羅斯自身命運的魔咒。

經濟增長乏力、貿易結構單一、除了石油和軍工,俄羅斯的其他產業乏善可陳。用這種實力支撐俄羅斯在軍事和外交上的戰略雄心,不僅難以長久,更存在風險。特別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之際,俄羅斯產業發展和其他大國之間恐怕會拉開更大差距。當各國在5G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伐地攻城,俄羅斯就連軍工行業的電子元件也不得不依靠進口。自然資源的優勢遲早會逝去,俄羅斯至今未能找到新的發展引擎。

這些問題,普京不可能不清楚。蘇聯的經濟體系遺留的弊端,沒有深層次的全面改革,普京每年的國情咨文都會提出克服危機、邁向可持續增長的路徑,現在回想梅德韋傑夫2009年提出的「現代化「計劃,暢想依託高科技創新打造多元經濟的願景,就能發現理想和現實間的差距。斯科爾科沃(Skolkovo)的「矽谷」夢,以及莫斯科的「全球金融中心」夢,似乎都愈發渺遠。

一個真正從內生力量強大的俄羅斯還未出現,經濟體系未能真正變革是最終的原因。而這背後則是既有利益分配格局未能改變。多年來普京政府在試圖在反腐、法治、改革國企方面有所作為,但是仍然因為俄羅斯既有體制的約束性而受阻。

回到當下,疫情雖然很難讓俄羅斯經濟崩潰,但是足夠讓俄羅斯繼續在停滯中掙扎。 比起疫情本身,如何真正走出蘇聯體制的束縛,走出俄羅斯發展的困境,可能是普京更大的痛點。怎樣打破這種約束,進行全面改革,是決定俄羅斯未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