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萬衝突細節公開以来 拜登政府何以態度低調?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從洞朗對峙對加勒萬河谷衝突,美國政府都曾積極發聲,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甚至站在印度一方,指控中國「入侵」。就在美國完全權力交接後,中國政府公布了加勒萬河谷衝突的更多細節,包括死傷情況和相關視頻,同時和印度完成了脱離接觸的計劃。中印邊界緊張局勢得以緩和。此時,美國政府相對保持了沉默。這種態度的變化並非僅僅和政府換屆有關,背後美國印太戰略的調整也是主要影響因素。

2020年6月,中印兩軍在加勒萬河谷邊界地區發生的衝突。當時印度公布了傷亡情況,至少20名印度士兵死亡。中印雙方指責對方打破現狀,導致邊界事態緊張升級。尤其是印度,在邊界和地區安全事務上,加大了美國的立場協調。當時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甚至明確站在印度一邊,指控中國是地區安全的「破壞者」。

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Twitter平台、記者會和國際峰會多次將中印衝突包裝為「中共的問題」,認為中國軍方加劇了中印邊境緊張。他在訪問印度期間甚至明確提到,「當印度主權與自由受到威脅時,美國和印度人民站在一起」。美國國會聽證會也強調是中國行為導致了印度方面人員傷亡。總體上,美國政府將中國視為「不透明、不守規則和欺負周邊」的國家。

2021年2月19日,中國政府公布加勒萬河谷衝突兩軍軍官對峙畫面:

+5

2021年2月19日,中國軍方公布了中方傷亡情況及相關視頻,客觀反映了當時的一些實地情況。按照中國政府的說法,推遲公布死亡數字,是為了展現和保持克制,推動局勢降温緩和。

此次中國政府公布中方傷亡情況及相關視頻,也適逢美國完成權力更迭。拜登政府內閣除了個別提名被壓在參議院以外,其他關鍵的國安內閣成員基本到位。他們總體上還是延續了右翼執政時對中國的定位,個別幕僚在出席提名審核的聽證會時甚至直接將中國政策視為中國鄰國和全球的「威脅」。

但是,在具體輿情操作上,拜登政府比較克制和謹慎,態度明顯和上一屆政府不同。上一屆右翼政府總體上誇大了衝突過程中的中國角色。這一方面和印度政府通過公布傷亡數據開展輿論造勢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美國處於選舉季和疫情失控階段,中美意識形態鬥爭非常激烈。

2020年6月中印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衝突。當時印度公布傷亡後全國上下憤怒:

+11

現在,中印通過談判緩解邊界矛盾,拜登政府官員沒有一人站出來發表看法。2月18日,就在中國政府公布加勒萬河谷衝突傷亡情況前1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Tony Blinken)出席了美日印澳四國機制(Quad)外長視頻會晤。布林肯當時強調,支持和印度一道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挑戰,打造更加開放自由的印太地區。布林肯還和印度協調溝通了緬甸議題。

2月21日,在被記者問及有關中印兩軍脱離接觸的提問時,美國國務院普萊斯(Ned Price)稱,美國正密切追蹤相關部隊撤離的報道,對於雙方緩解緊張局勢的做法表示歡迎。對於中印尋求和平解決方案,普萊斯表示,美國也將繼續密切監控形勢發展。

對於記者有關「中國圍困的邊界地區,美國是否認為中國軍隊應該撤離」的提問,普萊斯只是重複了美國密切監控局勢發展的立場。而在2月9日,普萊斯對於中印的接觸也曾提到,美國支持中印直接對話,和平解決爭端,但他同時對北京持續「威嚇鄰國」的模式表達關切,說美國總會和朋友、夥伴及盟友站在一起。

2021年1月2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席記者會。他重視同地區盟邦和夥伴合作應對中國挑戰。(路透社)

當然,就中印邊界爭端而言,美國永遠是局外人。拜登政府原則上並無必要對中印化解邊界爭端發表意見。基於美國政府指控中國通過單邊手段改變地區安全現狀的既定認知,中國此次處理邊界爭端的態度和策略可能不會引起美國的特別注意。但是,拜登要想擬定新時期的印太戰略,就不能無視中國在應對雙邊及地區事務時所扮演的積極角色。

特朗普執政時期的印太戰略文件,支持把印度提升為抗衡中國的「盟友」,幫助印度遏制中國的實力擴張及「挑釁能力」。拜登延續特朗普時期的印太戰略框架,自然也會重視印度的地位。不過,和特朗普時期政策不同的一點是,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不具很強的「排他性」。

從目前的評估來看,中國和印度都會被納入其中。這就要看拜登團隊如何平衡兩個國家的在美國心目中的角色定位和利益關係。但無論如何調整,美國都不會摒棄對中國的偏見,反而會為了爭奪話語權更多地介入、甚至主導亞洲事務。中國最有效的應對手段就是優先通過外交手段、一對一化解周邊的各種爭端及矛盾。這次中國緩解中印邊界衝突的策略就是證明。